郭长顺

2016年07月15日11:08  来源:济宁新闻网

无论寒冬酷暑,还是风吹雨淋,他总会拿着一把铁锹默默地修补着乡间一条条坑洼不平的小路。20年来,他用坏的铁锹足足有10多把……他就是郭长顺,金乡县高河街道郭洼村中一名普通村民。

年过七旬的他无论寒冬酷暑,长年坚持为群众义务补路,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泥巴路到坑坑洼洼不平整的水泥路,郭长顺默默平整了二十年。从地排车到手推三轮车,再到电动三轮车,满手的老茧向人们讲述着一个平凡老人的不平凡事迹。

村民称他是“现代版的愚公”

在高河街道郭洼村,郭长顺的事迹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村民们总说,郭大爷对补路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但凡能发现的坑洼小路,他都主动去修。用村民郭保劲 的话说,他打小就是走着郭大爷补的路长大的。“以前俺们村的大街小巷还没有硬化,村民都过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日子,特别是雨雪天过后,道路坑坑洼 洼,难以行走。孩子们上学放学,都得有大人接送才行。当时,我就想必须得把路垫一垫,不能让老人小孩再这么作难,不成想一垫就停不下来了。”提及修路的初 衷,郭大爷这样轻描淡写地告诉记者。

上世纪90年代初,郭洼村修上了村内公路,长约1.5公里,大家伙说这下不需要郭大爷补路了,谁知郭长顺依然推着三轮,带着铁锨修起了公路路肩,补着小巷的土路。现在,村里的路因为长年过大车,路面严重受损,大小坑洼不断,严重影响了村民的通行。郭长顺便一有空就推着整车的小石子、废砖头,哪里有坑补哪里。

修路材料东拼西凑,有时还得自己掏腰包

郭 大爷告诉记者,刚开始修路的时候所用的材料多是从路边、沟里捡一些碎砖头、砂石填补路面,后来就在路边的一些建筑工地捡一些建筑废料利用了起来,有时自己 也会从买菜积攒的零花钱中拿出来些购买一些水泥,那样填补的路面更结实。“哪里路不平,哪里就有他。”采访中,熟悉郭长顺老人的村民感慨地说,这些年郭大 爷修路修出了感情。平整完路面回家时,老人都会忍不住欢喜地哼着小曲,高兴得像个孩子。二十多年来,他不知道修了多少次路,也不知道补了多少个坑,天天行 走在路上的乡亲们都发现——路平坦了、走着顺当了。

有生之年,他要把路一直修下去

“记得刚开始补路时,村里一些人很不理解,闺女儿子也担心路上车多,补路不安全,让我别补了,好好在家享清福,少管“闲事”,但在我眼里,这都不算什么。除了 卧病在床,我几乎每天都要出去补路,早出晚归。”郭长顺笑着说,现在他的身体还很硬朗,丝毫没感觉到老,他还想再修几年路。“我就是想给大家做点贡献,因 为没大学问、没啥技术,所以就想到了修路。以后也是,只要有需要,只要我还行,我都会坚持干下去。”老人的话里,我们听到了朴实,更看到了坚持。然而也正 是他的这份朴实与坚持,才让郭长顺的事迹更显得真实和感人。

义举传递“向善”力量

刚开始修路时,家人邻居都不理解,还有人说风凉话。但时间长了,看到村边的道路铺平了、路好走了,家人和村民都享受到了老人修路为大家带来的种种好处,不仅 理解了他,还帮着他一起修路。不但原先不支持他修路的儿女和他一起干起来,就连原先一些不理解他的村民也被老人的义举所感动,也都纷纷加入到修路的行列 中。

在民风淳朴的郭洼村,如今只要说起郭长顺,乡亲们言谈间无不充满对他的尊敬和爱戴,夸他是个“大好人”,是个“活雷锋”。郭保献说:“这两年评先进、评模 范,每回都是他得票最多。他做了好事儿不说,大家伙儿可都记在心上。现在,俺村都向他学习,互帮互助做公益的人越来越多啦。”

二十年,他不计功名不计利益,几十年如一日,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流火七月,都没能阻挡老人修路的步伐,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人生最美好的途径就是创 造价值”。他的坚持,他的无私奉献,让村民从他身上看到了一种高尚的品格、一种坚持的境界、一种道德的力量、一种人性的光辉!他一个人的善心善举在新时期 为村民树立起了崭新的道德标杆,积蓄和传递着一股“向善”的力量,演化为乡村的文明风气,汇聚成乡村的最美风景。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