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 最深厚的软实力

2016年05月13日15:46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张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今天,无论从中国梦的实现动力还是从中国梦的重要目标而言,它都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生活价值

  价值观之生命力,在于进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并发挥作用。否则,即是油浮水上。传统文化就学术形态论,乃儒释道者也。三者中,对老百姓人伦日用等公私生活方面,影响最深且巨者,是儒家学说。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几千年来,为中国人提供了一套核心价值观,并在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方面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儒家价值观者,仁义礼智信也。其中“仁”最为根本。人世间的道理是由感情开始的,“道始于情”,这是“仁”的出发点。仁者,“爱人”。爱人的品质由何而来?“亲亲为大”。仁爱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爱亲人是最根本的爱。但“仁爱”又不仅于此,人们应由“亲亲”扩大到“仁民”。每一个人如果把爱扩大到爱他人,那么社会不就和谐了么?另外,统治者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要行使“仁政”。仁政者,必从关心民生开始。所以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因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儒家的价值观,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以德治为本、以修身为本、以家庭为本,提倡“天人合一”、“人我合一”、“身心合一”。“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儒家价值观中,仁是根本,贯穿始终。但以人为关键,人是天地之核心,只有人才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如此的价值观,要求我们站在人生命主体之立场上,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存养功夫,力求去除私欲,逐渐明了天理,即“明明德”,达到所谓的至善。时时记住要“为善去恶”,使自己的心灵臻于廓然大公的干净清明境界,逐渐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与人生智慧。

  质言之,传统文化虽经百年沧桑,但其价值观仍然滋养着当今多数国人之精神,对百姓的生活起着支配作用。复兴传统文化,有助于疗治当今社会价值缺失之痼疾。

  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提高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最为核心者乃学术自信。只有学术自信了,才有文化自信。与西方相比,自然科学我们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再到与之比肩,我们发展甚快;但人文社会科学,我们至今仍然处于落后状态,且尤以人文学为甚。造成如此境况之深层原因,恰与20世纪百年以来国学之不彰有莫大关系。国学者,中国固有之思想文化与学术体系者也。国学与国家共生共存,国家依靠其国学而生存,国学依赖其国家而昌盛。近代以来,我们学习西方,并仿西方建立大学,实行分科学制,传统国学经史子集等内容被分在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学科内,让现代吾辈再难一睹国学整体之风貌,亦无法再领略先贤治学之精微方法。这也致使现代之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多为唐诗宋词之记诵,汉服唐装之穿戴等,对几千年中华古典学术之堂奥,知之甚微。令人深为之喟叹!这实乃传统文化之深层次的断裂。

  正是此断裂直接造成民众的历史虚无主义,对自身民族与国家之历史缺乏温情与敬意,遑论尊重。且将传统视之为现代化之包袱,一有不如人处即将罪责归因历史与传统,对传统文化之精粹不加辨析,但言“封建”、“专制”,定性的标签一贴,即证明历史是一团黑,皆可扔进垃圾堆。即便今日传统文化又成热潮之下,细辨之,但态度上仍是“抽象的肯定,具体的否定”者居多。虽云从历史上看,后现代化国家于现代化初期,多采启蒙式文化动员,易否定自身文化传统,但放眼世界,如中国对传统文化之如此决绝者,毕竟少之又少。

  古今之辩,中西皆有。我们学习西方,学至今日,真正要学的,应是学西方在古今之辩中的态度。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是西方进入现代文明的标志性事件,但皆以古代批判现实为开端。无古典文明之复兴,就无现代文明;现代文明之基本精神即奠定在古典文明的重新理解之上。在西方现代性发展中,诸如卢梭、马克思、尼采等,几乎所有重要思想家都是借助古典文明批判现代性的种种弊端,从而大大推动现代性之发展。古今之争是现代性之应有之义,但对现代精神最有力之推动,恰恰来自传统。

  加强国学研究,复兴传统文化,让我们对古代优秀文化真心引以为豪,如此才能把文化变成一种内生的源泉动力,作为我们的营养,像古代圣贤那样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从而推动中国现代性之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文化资源

  在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须植根于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我们党对意识形态与传统文化之关系的最为清晰的阐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它迥异于西方政党,它是执政党,不是议会选举党;它是精英的党,是向社会输出价值的党。它带领中国人民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所以,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构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本,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邓小平同志曾经很形象地讲过三句话。第一句是“老祖宗不能丢”,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第二句是要“搞清楚”,即真正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第三句是“讲新话”,即要根据新的实际发展马克思主义。新形势下,“讲新话”的延伸,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文化化。马克思主义一定要接续中国文化,且要水乳交融。这才能促使我们党之意识形态不断创新,成为人类政治文明的集大成者。(作者系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