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2020年02月25日16: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就要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核心价值观是维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是一种文化立足于世的最根本的东西。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和发扬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契合,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的荣辱观念是中华儿女做人行事的重要准则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自我修养和社会和谐。在长期探索实践和文明传承中,中华民族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构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价值体系,为推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强大思想引领和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中华传统的道德体系中,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的荣辱观念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支撑,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它始终不曾磨灭,成为指导中华儿女做人、行事的重要准则。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据称为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对儒家德育思想精髓的总结,其内涵经理论阐释和群众实践后,不断丰富。所谓“孝”,指孝顺父母、长辈,也包括尽忠国家之“大孝”;所谓“悌”,指兄弟间的手足之情,泛指朋友间的情谊;所谓“忠”,指忠君忠国爱民;所谓“信”,指人与人交往要讲信用,做到“言必忠信,行必笃敬”;所谓“礼”,是指为人行事讲礼节,不失礼、不逾矩;所谓“义”,指做人做事要有正义感,扶危济困,助人为乐;所谓“廉”,要求为官为政廉洁奉公,不徇私枉法;所谓“耻”,即以做违背道德法纪之事为耻,要自尊自重,洁身自好,正所谓“知耻近乎勇”。这看似简单的八个字,价值内涵却十分丰富,不仅涵盖了个人为人处世的价值观,也包括个人如何处理自己与社会、国家关系的价值观,对于指导、规范当今时代人们的行为与观念仍有重要意义。这些重要的道德操守,是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根基,为我们今天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道德资源和精神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以儒家伦理为根基的传统美德,不能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而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焕发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根本指引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振兴,不能割断历史与文化的根脉,也不能脱离时代与文明发展的潮流。只有创造出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先进思想文化,才能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抓住发展机遇。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最伟大的梦想和追求,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最具挑战、最为艰巨的使命任务,需要先进思想文化的正确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马克思主义以其坚定的人民立场,以其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实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真理观与价值观的高度统一,在近代以来各种思想主义的竞争博弈中脱颖而出,成为指引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中国社会前进方向的灯塔。在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和科学真理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伟大胜利,在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辉煌进程中,创造了感天动地的革命文化、昂扬奋进的先进文化,形成了当今时代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当今时代的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当今时代的中国价值,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当今时代的中国力量,就是全体人民汇聚起来的智慧和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有机结合的产物,它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成为激发亿万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强大精神指引。要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需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来抓,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马克思主义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根本指引。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方向。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真理观、价值观、方法论,才能科学借鉴人类文明积极成果。

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真理观,也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道德观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思想道德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为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中发挥出强大的真理威力,同时又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着正确的价值引领。比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不仅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而且集中反映着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价值取向,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贯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的一条主线,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怎么做人”等根本问题,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最高境界。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并从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着手作出战略部署,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反映我们党坚定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要把过去长期坚持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健全完善起来,形成长效机制。比如理想信念教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等等。实践证明,这些方面都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的重要途径和实践载体。

要完善法律政策体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再好的理念,再先进的观念,缺乏制度规范、政策保障,得不到贯彻落实,也是枉然。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

要以开放的胸襟、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也是面向世界、吸收各国文明精华的结果。它同其他一切先进思想文化一样,也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当前,要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制度建设,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为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实现党的十九大确立的目标任务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