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非

2012年04月19日17:11  来源:济宁新闻网

 

  赖非简介


  赖非(1953年- ),石刻考古学家、书法理论家、书法家、篆刻家。男,山东邹城人。197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8-80年在山东省博物馆工作,1980-83年在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工作,1983年春调入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工作至今,任业务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并任山东大学兼职教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兼职教授、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兰州大学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客座教授。


  长期从事石刻考古与书法理论研究。


  1978年秋冬


  参加诸城呈子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与整理工作。发现了龙山文化的夯土层,初步认定与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市建设有关,对探讨我国早期国家的起源关系重大。这一假想后被其它多处相关遗迹证实。


  1979年春-1981年夏


  参加莒县陵阳河、大朱村、小朱村大汶口文化晚期墓地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工作。共发掘墓葬60余座,发现了我国最古老的图像文字11个个体(其中7个由赖非亲自发现),解决了大口尊陶文一直悬而未决的地层关系问题。被学术界称作是"迎来中国古代文明曙光"的重大发现。


  1981年秋


  参加曲阜林前村战国墓地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工作。确定了墓葬的组别,再次印证了曲阜境内西周以来周人与东夷族人各不相同的文化面貌及分属而葬的习俗。


  1981年冬-1983年夏


  参加并主持(业务主持)兖石铁路西线(兖州-临沂)工地田野考古钻探与小雪村等古代遗址的发掘工作。摸清铁路沿线古遗址、古墓葬的分布情况,发掘了有关大汶口与汉代的文化遗址。


  1983年秋-1986年春


  参加"云峰群刻"的调查、传拓、整理与研究工作。首次采用书法类型学的手段与方法,将"云峰群刻"45种分成5组(即5个类型),认为只有其中一组作品是郑道昭书写的,其它4组乃是出自他的僚属或道士之手,纠正了自宋代以来金石书法界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课题的开展有别于金石学研究,全面贯彻了现代田野考古学的理论与思想,为后来我们一直倡导的"石刻考古学"走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1985年


  在洛阳国际魏碑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了书法类型学的概念与思想,后被国内外不少专家引用。


  参加组织云峰刻石书学讨论会。


  1986年夏秋


  主持山东秦汉碑刻的调查、测绘、传拓、整理与研究工作。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取得一系列前人未及的成果,在汉碑的起源、演变、分布、形制、功能、类型、文体、刊立仪式、附属文物等诸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新进展。是自金石学产生在来,有关秦汉碑刻的第一次石刻考古学专题调查与研究(成果待发表)。


  1986年冬-1990年冬


  主持山东北朝佛教摩崖刻经调查、传拓、测绘、整理与研究工作。其内容涉及刻经本体、相关寺院、人物、宗教教义、教规、文化、艺术等若干方面,对我国佛教刻经的起源、发展、分布、演变特点,及它在宗教史、文化史、艺术史、佛教考古等方面的价值与意义,都进行了一定深度的探索。


  参加组织国际汉碑书学讨论会。


  作为学术顾问,参加山东高唐赵八里唐代窑址及墓地的发掘。纠正了聊城地区文物管理部门关于该处文化性质的判断。


  参加组织第一次国际刻经学术讨论会。


  1991年春-1993年冬


  主持山东汉代画像石全面普查工作。摸清全省画像石的分布、数量、现状等基本状况,并对山东汉画像石的文化背景、演变过程、分布、形制功能、题材内容、雕刻技法、时代风格等问题,进行了一定深度的研究。


  完成山东新出土古代玺印的收集、整理与考释工作。首次系统地对全省出土的古代玺印做有清晰地层坑位关系的汇集整理。


  1994年-1996年春


  主持山东省历代墓志的调查、传拓、整理与研究工作。完成墓志的起源与山东墓志的分布、重要家族墓地调查、汉唐墓志考释等课题的研究。


  1997年-1998年


  搜集整理山东古代铜镜及汉代圆雕艺术品资料。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分区分类考察(成果待发表)。


  1999年-2000年


  参加山东新发现的北朝佛教摩崖刻经的调查、传拓、测绘、整理与研究工作。


  作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山东站专家、山东省文物鉴定专家组成员,多次参加省内相关文物的鉴定与全省文博考古重大业务建设的论证、评估。


  2000年-2003年


  系统思考"书法环境学"与"书法类型学"的学术建设。在20年书史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书法环境-类型学"的理论与方法。"书法环境-类型学"来源于书法史研究实践的总结,是书法史研究中一种具有完整意义的、自成体系的思想方法论。


  参加组织第二次国际刻经学术讨论会。


  2003年-2004年


  全面总结"书法环境-类型学"初步实践的得与失,进一步深化若干课题的探讨与论文的写作、修改。


  2005年


  上半年赴德国海德堡大学讲学,内容为魏晋南北朝寺院考古。


  下半年参加组织第三次国际刻经学术讨论会。


  2006年


  1996年以来,连续承担山东大学山东艺术学院进修生、本科生、研究生有关课程的教学任务。


  作为中方业务代表,连续三次参加由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5所高校参加的中外刻经学术考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被聘为"第七届全国书学讨论会"评委,与"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评委。


  出版学术著作9种。


  内容为:《云峰刻石调查与研究》(合著1992)、《山东新出土古玺印(并释)》(1998)、《中国书法全集》第12卷(2000)、《中国美术分类全集·汉画2》(2000)、《书法环境-类型学》(2003)、《书法类型学的初步实践》(2003)、《齐鲁碑刻墓志研究》(2004)、《齐鲁摩崖刻石》(2004)、《山东北朝摩崖刻经调查与研究》(2007)等。独立或参与编辑注释校勘各类资料集、图片集、文集、辞典18种,主要有:《云峰刻石研究》(1989)、《汉碑研究》(1990)、《北朝摩崖刻经研究》1、2辑(1991)、《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1989)、《中国书法临习大辞典》(1993)、《泰山文献集成》(2005)等。发表论文80余篇,主要有《汉代书法分期》、《家具变革引起了汉字字体的改变》、《僧安刻经考述》等。其中对古代石刻的调查方法与研究手段,对书法环境与书法类型的辩证思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受到学界普遍关注。 (引自中国考古学家资料库)


  《山东北朝摩崖刻经调查与研究》


  内容提要


  刻经是我国佛教史上的重要文化遗存,其价值与意义是多方面的。早期的刻经以河北邯郸、山东泰峄山区最为丰富,前者以字数多、篇幅完整而名扬海内外,后者以规模大、气势宏伟著称于世,被康有为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是目前国际上佛教文化、美术考古、书法艺术史等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每年都有很多学者和书法家前来访查,德国海德堡科学院还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国际刻经研讨会已经举办了三届。


  本书稿积20年(86年秋-06年夏)田野考察之功,完整系统地展示了山东泰峄山区摩崖刻经的全部资料,及作者的研究成果。前半部分为刻经各种数据的描述,后半部分为相关重要课题的研究。简目是:第一章:概况。分"地理环境、历史沿革"与"调查工作概况"两节。第二章:刻经综述。描述20处(山)刻经现状,共20节。第三章:附记山东北朝刻经碑。第四章:考述刻经周围的寺院、僧人与经主。第五章:探讨北朝刻经的起源、发展与分布。第六章:分析刻经书丹人、组织者及作品类别。第七章:刻经分期研究。第八章:刻经书法艺术鉴赏。末附北朝、隋佛教刻经一览表。全书文字24.5万,图表150幅,材料翔实,手段先进,结论客观,思路新颖,是第一部北朝佛教刻经学术专著。


  一、 政治表现


  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认真学习党在各个新时期的重要文件及国家各种法律法规。政治可靠,作风正派,尊敬领导,团结同志,遵守馆内各项规章制度。工作积极认真,不怕苦累。


  二、 田野工作30年


  1978年,参加山东诸城呈子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1979-80年,参加莒县陵阳河新石器时代墓葬的发掘;1981年,参加曲阜林前村战国墓地的发掘;1981-83年,参加兖石铁路沿线考古钻探与小雪村汉代遗址的发掘;1983-86年,参加"云峰群刻"的田野调查、传拓与测绘工作;1986-90年,主持山东汉代碑刻与北朝佛教摩崖刻经的调查、传拓与测绘工作;1990年,参加茌平赵八里唐代窑址及墓葬的发掘;1991-93年,主持山东汉代画像石田野调查与传拓工作;1994-97年,主持山东历代墓志及晚期碑刻的调查与传拓工作;1997-03年,连续对山东境内新发现的佛教刻经进行调查、传拓与测绘;2004-06年,参加中德合作的佛教刻经调查与测绘工作。2003-07年1、2月,系统地对泰峄山区北朝隋唐佛教寺院遗址进行考古调查。


  三、 学术成果


  (1) 出版学术著作9种


  《云峰刻石调查与研究》(合著),齐鲁书社,1992年


  《山东新出土古玺印(并释)》,齐鲁书社,1998年


  《中国书法全集》第12卷,荣宝斋出版社,2000年


  《中国美术分类全集·汉画2》,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


  《书法环境-类型学》,文物出版社,2003年


  《书法类型学的初步实践》,深圳出版公司,2003年


  《齐鲁碑刻墓志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


  《齐鲁摩崖刻石》,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


  《山东北朝摩崖刻经调查与研究》,齐鲁书社,2007年


  (2) 发表论文80余篇


  主要有《汉代书法分期》、《家具变革引起了汉字字体的改变》、《僧安刻经考述》等。


  (3) 独立或参与编辑注释校勘各类资料集、图片集、文集、辞典、丛书15种。主要有《云峰刻石研究》(1989年)、《汉碑研究》(1990年)、《北朝摩崖刻经研究》(1991年)、《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1991年)、《泰山文献集成》(2005年)等。


  四、 学术贡献


  (1) 把现代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引入古代石刻调查与研究,提出并实践"石刻考古学"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在本专业内有一定影响。


  (2) 利用石刻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山东境内汉、唐时期的各类石刻资料进行了一定层次的梳理与研究。


  (3) 提出全新的书法史研究理论与方法,即"书法环境学"与"书法类型学"思想,在书学理论上做出较大贡献,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4)利用上述理论与方法,对石刻考古与书法史上的某些重要课题进行了较深入地探讨。


  五、教学工作


  1994年以来,兼任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教授,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古代石刻学理论与方法。2003年以来,兼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为本科生讲授古代书法史;2006年起,招收石刻与书法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5年,任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客座教授,讲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寺院考古。


  六、社会活动


  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多次任全国书法理论活动评审委员会评委,参与国内重要研究成果的评审与评奖。


  坚持书法篆刻学习与创作40年,作品风格高古,自成一家,曾被国内外30余家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图书馆收藏,多次参加全国重大展览并获奖。


  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内组织的书法作品义卖、助残、救灾及文化三下乡活动。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