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总书记的脚步|总书记考察的这片盐碱地,肩负着一项国家使命

2021年10月22日13:17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作者:刘芝杰 禹亚宁

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继续在山东省东营市考察调研。他先后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和钻井平台,了解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和现代农业发展、黄河滩区和原蓄滞洪区居民迁建、胜利油田创新发展等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21日上午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同农技人员亲切交流。习近平强调,黄河三角洲无论是生态保护还是农业开发,都有战略意义。土地资源是很宝贵的,抗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提高土地增量是很有意义的,对中国粮仓、中国饭碗也能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论文写在大地上,你们这件事做得很好。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哺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却在东营入海口三角洲地带形成了大量重盐碱地。这样贫瘠的土地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如何能在盐碱地上发展起现代农业,一直是一项国家级课题。

建在这片重盐碱地上的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肩负起重要国家使命、破解这个国家级课题。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黄三角农高区”,前身是始建于1950年的国营广北农场,被誉为“华东地区农垦事业的先河”。2015年10月,国务院批复设立黄三角农高区,成为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

国务院在批复中明确了赋予黄三角农高区的重大任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盐碱地综合治理、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体制机制与政策创新、四化同步发展方面先行先试、作出示范,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驱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成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

作为滨海盐碱地和冲积平原的典型代表,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土壤分布广泛、类型丰富,面积达到43.97万亩,占总面积的83.75%,是探索荒碱地治理新技术的天然试验场。

面对这沉甸甸的担子,近年来,黄三角农高区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按照“打造以盐碱地为特色的全国农业创新高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技振兴乡村样板,建设盐碱地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发展思路,汇聚中国科学院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科技振兴乡村样板,建设发展全面起势。

“经过专家组测产,在3‰的盐碱地上,使用粉垄技术使玉米产量达到每亩491.98公斤,对照使用(普通)旋耕技术达到每亩388公斤,增产效果明显。”在对黄三角农高区的滨海盐碱地玉米种植示范项目进行现场测产验收后,中科院研究员田长彦宣布。这代表着又一项物理性改造盐碱地新技术获得成功。

如今,黄三角农高区汇聚着中科院、中国农大、山东省农科院等34家高校院所68支团队399名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建设盐地种业、益虫资源、生物技术、新一代智能农机、盐碱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等5个中试研发平台,承担实施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中科院STS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围绕耐盐碱植物精准高效育种、耕地质量和综合产能提升、智能农机装备、农田有害生物生态防控等重大农业科技问题开展攻关,着力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引擎”。

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提到,支持黄河流域农牧业科技创新,推动黄河三角洲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在生物工程、育种、旱作农业、盐碱地农业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山东省委、省政府成立建设指导委员会,汇聚14个省直部门单位力量,协调解决黄三角农高区建设发展的重大问题,统筹全省盐碱地方面的科研项目、人才、资金等优势资源向农高区集聚;山东省、科技部建立定期会商机制,研究支持黄三角农高区发展的政策措施。

随着科研机构的不断汇聚,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科韵浓厚、产城交融、绿水环绕、生态宜居的盐碱地特色“富春山居图”正在塑成。(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芝杰 禹亚宁 报道)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