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三秋”生产丨兖州:田间地头来了“特派员”

2021年10月18日22:00  来源:济宁新闻客户端  作者:陈红磊 李雪峰 马芳 张银龙

济宁新闻网讯(记者 陈红磊 通讯员 李雪峰 马芳 张银龙)“中秋节前几乎天天下雨,眼看着熟透了的玉米要毁在地里,心里那个急呀,多亏了农机特派员协调来了履带式收获机抢收玉米,麦子能够及时种上啦!”说这话时,兖州区新兖镇大南铺村种粮大户陈继军前几日满脸的愁疙瘩变成了灿烂笑容,脑子里盘算着明年的增收计划。

“选派特派员制度是今年5月建立的,我们共有35名优秀党员干部,专门蹲在一线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问题。”兖州区农机服务中心主任吴卫新介绍,今年的“三秋”着实让人担心,32万亩玉米“泡”在地里,霜降一过,明年的小麦就没有了指望。关键时刻,不但农机特派员冲在了第一线,兖州区还抽调由区镇两级855名干部组成特派员队伍,包保285个村,协调农机装备、讲解秋收秋种抗湿应变技术,提供青储、粮食烘干等信息,指导农民“三秋”生产。

中秋节前有三天的晴天窗口期,抓住这宝贵的三天搞“大决战”,特派员们各显其能,除了动员几十家农机大户外,还从金大丰、国丰等农机企业调来200台大型玉米收获机,浩浩荡荡开进了农田,三天收了20万亩。此后,特派员们更加重视天气信息,了解到国庆节期间还有三天的晴天窗口期,他们准备“抓住这三天,一鼓作气收完”。天上飘着雨,特派员们赴农机企业协调调度,大华机械抓紧改装,金大丰更是日夜组装生产150台大型玉米收获机,一夜之间400台大型玉米收获机就等在群众地头,天一放晴全面作业,一举收获了兖州全部玉米地块的99.6%。

“兖州是农机装备生产基地,如何把农机优势变成农民增收的路子,这是特派员们要思考的。”今年,吴卫新琢磨推广穗茎兼收、青储打包技术。“我这台穗茎兼收机和1套小型打捆包膜机共收了600多亩地的秸秆,这‘草罐头’比普通秸秆每斤多卖两毛钱,一季就赚了12.5万块。” 大安镇东葛村农机户石洪安高兴地对记者说。兖州区农业部门专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区30万亩小麦、32万亩玉米秸秆打捆后送给饲料基地和电厂,农民每亩地多收入260块钱。

针对农田土壤湿度大,耕地、散墒不及时势必影响播种的问题,10月14日,兖州区农机服务中心组织秋种农机化技术推广演示会。现场最忙活的还要数特派员,给群众讲解深耕深松旋耕的好处。而最抢眼的要数大华机械的免耕播种机了,“茎穗兼收、青储打包,秸秆不落地,省了翻耕、散墒的时间,为免耕播种创造了条件,照这样的效率干下去,全区霜降之前完成播种应该有把握,明年夏粮丰收就有了基础。”农机服务中心特派员陆永强表示。

“对田间积水、土壤湿度过大、短期无法散墒整地的地块,坚持‘四补一促’的晚播小麦应变技术,选用早熟品种、以种补晚,提高整地质量、以好补晚,适当增加播量、以密补晚,科学增施肥料、以肥补晚,加强田间管理、一促到底。”兖州区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特派员王燕现场给群众讲解技术要点。“这下我们心里踏实了,特派员帮到点子上了。”现场群众纷纷点头称赞。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