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台木版年画传承人:见证行业兴衰,得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2021年02月08日09:40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作者:李从伟 康岩

过去,民间有贴年画迎新春的习俗。每逢新年,家中的老人都会喜气洋洋地把各式年画贴在自家门上或灶前,年的浓郁气氛便在这一张张年画里扑面而来。如今贴年画的少见了,但这门手艺并没有因此消失。鱼台县李阁镇陈集村,就有一位年画手工艺人——木版年画第九代传承人陶运航,四十年来,年过五旬的他见证过这门手艺的“辉煌”,也甘守着如今的“落寞”。“以后就是不印了,也得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陶运航如是说。

2月6日,腊月二十五,年味渐浓。午后温暖的阳光洒在陶运航的工作台上,一把刻刀在木槌的敲击下,凿起一片片木屑,木板上,一头肥猪和三个人物的造型轮廓渐渐显露出来。“我这个刻的叫‘赶年猪’,三个人在推一头猪上杀猪案板。”陶运航说,这个刻板是梨木材质,版样已经刻了一个月了,还需要一个多月才能刻完。

记者看到,陶运航家的墙壁上挂着裱装好的各种题材的木版年画,有喜庆的“双喜临门”,形态逼真的神像,还有山水画,线条细腻轻柔,色彩鲜艳纷繁,散发着传统手工技艺的特有魅力。陶运航说,木版年画的题材以神话人物、民俗故事、吉祥图案等为主,有手绘、木板套印、木印填色三种制作工艺,以线条粗中有细、色彩绚丽、构图饱满、装饰性强为特色。

“年画制作的头一道工艺是起稿画样;第二道工艺是雕刻木版,将画稿贴于梨木表面,使用自制的刻刀进行雕刻;第三道工艺是手工印刷,用特制的刷子沾上颜料均匀地涂在刻板上,然后覆盖上优质熟宣纸,刷压平整后,再换其副板,印另一种颜色。复杂的年画有时需要重复这样的步骤四到六遍,并且对其精准度要求极高。”陶运航讲道,雕刻木版尤为不易,一块大的木版雕刻经常要耗时三月半载。

祖祖辈辈的匠心坚守,使这门古老而又独特的工艺得以薪火相传。陶运航8岁时就跟着爷爷学习木版年画,平时给爷爷打下手,只有闲时才能琢磨刻版的技巧。经过3年的学习,他才做出了第一块“合格”的木版。“当时都是被人们请过去的,每到一户人家,家里的主人都会以好菜好饭款待,也能经常吃到煮鸡蛋。”回忆起小时候跟爷爷出门的场景,陶运航仍难掩“自豪”之情。陶运航说,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人们生活都很拮据,能吃上鸡蛋,是一件奢侈的事。“每到年底也是最忙的时候,都要忙活到大年三十才能回家过年。”

长大成人后,陶运航自己支了个摊子干起了营生,这门手艺也给自己带来了丰厚的回报。陶运航坦言,1993年以前,做木版年画完全可以养活我们一家老小,最畅销时每天能卖出三五百张,有时都需要夜里加班加点地印刷。“当时卖一张一两毛钱,但是那是在一分钱都能买东西的年代。”花三百多块钱买辆飞鸽牌自行车,在同龄人眼中只有结婚的时候才能置办的物件,对当时的陶运航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

陶运航回忆说,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手工年画渐渐被速度快、成本低、图案样式多的机器印刷所取代。生意不景气,他只得外出打工,最初的改行让他有些无所适从。“打工的时候浑身不自在,不是胳膊疼就是腿疼,可一印上年画,就啥都没事了。”陶运航笑着说,这都是精神在作怪,自己跟木版年画打了一辈子交道,不舍得放下。

“木版年画陪伴了我四十余年,我见证了它的荣耀和衰落。对这门手艺,我有很深的感情。现在儿子开始学习并制作木版年画了,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传承这门技艺。”令陶运航感到欣慰的是,鱼台木版年画已被认定为济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也认识了许多制作年画的同行,与他们一起探讨木版年画的传承和发展。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