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虹访谈|方寸砚石传承“孔子曰”——丁辉

2020年08月17日15:12  来源:闫虹访谈

汲取天地精华、产自孔子出生地的尼山砚,究竟有着怎样的盛世风华?

四十余年痴心尼山砚的恢复与研究,如何将这一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面对一方看似普通的砚石,要用怎样的慧眼和慧心,才能展现它的灵魂?

以方寸砚石,传承“孔子曰”,制砚人如何践行文化使命和时代精神?

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闫虹访谈》栏目推出济宁技艺系列报道,致敬传统文化的坚守者,展示其守正创新精神。今天请看第三集,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尼山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丁辉,四十余年致力于尼山砚的发掘与研究,以方寸砚台,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

一方方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尼山砚,作为鲁砚中的代表作,由于源自孔子诞生地——尼山,山川灵秀,光风霁月,文脉悠长,而享有盛誉。作为中国传统名砚之一,尼山砚因石材产于孔子诞生地尼山而得名。在曲阜,这一传承了500多年的老手艺,与楷木雕刻、碑帖并称为“曲阜三宝”。

历史悠久的尼山砚,曾备受推崇,并传承数百年之久。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尼山砚的生产,也一度中断了很多年。

1961年出生的丁辉,现为曲阜市汉魏碑刻陈列馆馆长、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自从1978年进入曲阜市工艺美术厂,从事恢复传统尼山砚制作生产工作,至今与尼山砚已经结下了四十多年的不解之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著名鲁砚专家石可先生在全省范围内研发鲁砚,并多次来曲阜考察研究尼山石砚的恢复、发展情况。年轻好学的丁辉,陪同石可先生寻访当地知情人、实地考察砚石原材料,并进行设计制作,深得石可先生教诲,制砚技艺得以不断提高。

砚石本身奇特的花纹,天然的韵致,使得每一方尼山砚都独一无二,风韵天成。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尼山砚,美轮美奂,巧夺天工,可是,尼山砚加工制作的过程,却极为辛苦。

从选坯料开始,需经历出坯、相石、出形、初雕、细雕、打磨、选盒等等十余个步骤。制砚人与砚石之间,展开一场心灵的沟通与对话,从中寻找到创作的灵感。

这一方砚台的制作,丁辉前后历时两年之久。耗费如此大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一方砚台的制作上,其意义何在呢?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潮,为尼山砚文化的传播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但是,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尼山已经全面封山,尼山砚石再也无法开采。砚材一石难求,尼山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尼山砚的传承之路,路在何方呢?

为了精准把控尼山石独特外形和纹理中所蕴含的美,丁辉不仅多年如一日地训练篆刻、书法、绘画等相关技艺基本功,更深度学习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求人石合一,创作出更具儒风砚韵的独特作品。尼山砚成为当代文人砚的优秀典范,荣获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大奖赛一等奖、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铜奖、全国工艺美术优秀创作奖等殊荣。

2009年,尼山砚制作技艺被山东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尼山砚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尼山,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夫子诞生地。尼山砚石,因尼山的光风霁月,以及孔夫子的文脉传承,也成为名砚中的上品。作为孔子故里的制砚人,他在制作砚铭时,多刻《论语》箴言,体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内涵。

尼山砚,因出自圣地,而愈显名贵,这门古老的手艺,也积极承担起弘扬儒家文化的使命,以方块砚石传承“孔子曰”,既是时代的选择,更是尼山砚人的文化使命和责任担当。

《闫虹访谈》播出时间

首播:周日19:53 济宁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

重播:周日22:20 济宁广播电视台教育频道

周一07:30 济宁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

(可通过“济宁新闻”手机客户端“视听”栏目收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