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墨海中立定精神——褚滨人物画的风骨气韵

2020年03月09日11:02  来源:济宁新闻客户端  作者:王立强

王立强/文

褚滨是一位艺术特质很浓的画家,这一点可以从其画作的风骨与气韵中捕捉得到。

作为一个画家,其艺术活力最有力的体现并不是其作品的多少、大小,也不是什么与众不同的样式,而是根植于画家绘画作品中的一种弥而欲坚的精神——无止境的创造境界。在当今画坛,谈风骨气韵与精神创造多了,容易让人喘不过气来,因为大家习惯了一种过度市场化了的浮澡与应付社会时意笔草草的轻松。很多时候,谈风骨气韵与精神创造就像唐僧给孙悟空念紧箍咒一样,往往是出力难讨好。所幸的是,褚滨是一个既平和而又有修养的画家,一个能心无旁鹜地在艺术上进行不断探索的汉子,他能从复杂的生活及都市文化的情绪中滋生出一股股创造的冲动,可谓是学术上的自觉与文化上不断观照的结果。

画家褚滨近照

在当代中国画坛,褚滨的人物画作为一种学术存在,不是一种传统形式的传承与延伸,也不是所谓当下画坛的经典标示,而是一种真诚感悟、真诚表现与一份不断创新的、文化意义上的精神象征。也许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使得褚滨在显得热闹、嘈杂、癫狂的中国人物画坛中特立独行,卓尔不群,颇受关注。

褚滨是典型的科班出身的画家,他先后毕业于济宁学院美术系﹑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结业于西安美术学院;还是杜滋龄先生、程大利先生的弟子,中国国家画院程大利先生的访问学者,并且执教于济宁学院美术系。系统的学院学习和不断的实验探索,使他对人物画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感悟。传统从来都不是僵硬的,而是鲜活的。古人传递给我们的传统精神,也只有我们在观照自己内心与生活、在关怀都市化的审美取向时才能找到自己生存的空间。褚滨的绘画正是在这一契合点上,找到了自己生发的空间。首先,他在构图上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范式束缚,非横的超长即纵的超长的画幅形式,把画面形象的正形和空白的负形同时纳入画面构成的统筹考虑之中,使形的轮廓关系和画面的边角发生着有机的内在关联,从而使面画的各种造型因素形成了和谐、完整、丰富的有机整体。看似轻松、简洁、单纯的面画构成,却包含着画家的精心设计和苦心经营,但又以轻松、自然、朴素的样式呈现给观众,这乃是画家在构图处理上的高妙之处。其次,他善于随心所欲地利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真切、鲜活而又丰富的现代情致,在文化精神的向度上去解读微山湖独有的审美趣向。再次,他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敢于用新的观念去不断引导自己的创作实践,强调在精神向度上的不断创造,从而不断拓展和完善传统的存在。

在济宁市美术馆展出的人物画《铁道游击队》  褚滨/画

褚滨生长在微山湖畔,现任济宁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济宁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多年的教学工作让他的生活稳定、平静,然而微山湖始终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他是微山湖走出的画家,他的生活和绘画离不开微山湖,他创作的国画作品《大船浜》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铁道游击队》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英雄儿女图》入选庆祝建军八十周年全国美展,《唱起那动人的歌谣》入选庆祝建军八十五周年全国美展。他还出版有《中国名家速写集·褚滨速写》、《闲楮微痕·褚滨水墨》。生活中的褚滨是一个包容心很强的人。在艺术上,褚滨同样也表现出了他包容的态度与气量,他的包容并不是没有选择的容纳,而是在一定高度上的坚持,是一种具有崇高境界的表现。

一幅画可以认识一位画家。人物画《铁道游击队》让我走近了褚滨。这幅画注定会成为人们心中的经典视觉意象,并在造型艺术语言层面上成就民族化的风格典范。《铁道游击队》一画是对抗日岁月的再现,褚滨所描绘的游击队员,其造型如同铁铸一般,线条粗犷,笔墨奔放,力度和动感非常强烈。画家以浓重水墨渲染的明暗光影增加了空间深度,造型严谨、细腻逼真、错落有致的群像组合,烘托出人物沉浸在战火中的深邃情感。画中的风骨气韵也是画家性格气质的投射和外化。在这幅画里,褚滨不仅创造了个性化的笔墨语言,而且创造了个性化的造型程式,他通过程式化的笔墨来塑造的意象造型不是写实造型,这种意象造型不求写实,脱略形似,一切都根据画家表现自己的内在情感意蕴的需要随意夸张变形。而相对不变的是他的人物特别是男性造型大多浑朴厚重、敦实坚固。同时,他的人物造型也十分讲究笔墨黑白、浓淡、虚实关系的对比。他的人物面部和手通常用浓墨线描勾勒、勾皴,轮廓清晰,身体和其他景物通常用没骨水墨晕染,轮廓模糊,形成了强烈的虚实对比。没骨的水墨晕染或浓或淡,在泼墨、破墨、积墨的水渍墨痕中隐隐约约透露出类似钙化的包浆质地。他所描绘的场景注定会成为后人对铁道游击队的温润记忆。

风骨气韵是沉积于褚滨人物画中的审美基因。它们深隐于褚滨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们内敛、融达,成就了褚滨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画中人物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线条挺拔,可成风骨;意气昂扬,能生气韵。气韵衬托风骨的劲健,风骨支撑气韵的光华。人物画要善于用气,正像飞鸟要善于运用翅膀一般。讲究风骨的画家,用线一定精炼。深通画风的人,写意必然鲜明。捶字坚实而难移动,声腔凝练而又灵活,这就是运用风骨的效果。倘若意瘦辞肥,杂乱无章,那是缺乏文骨的徵象。褚滨人物画所体现的风骨,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首先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古人主张养“浩然之气”,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这是中国文化讲风骨的精神源头。中国古人立身处世的观念,就人格构成而言,既强调“入世”所需要的积极进取、正直忠勇、刚毅坚韧的品德和意志,也重视“出世”所保有的清高孤傲、淡泊宁静、飘逸萧散的情怀和意趣。这样的文化和人格诉求,就隐藏于褚滨所画人物之中。褚滨画中所体现的风骨,一方面固然有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也有现代文明的影响和现代精神的浸润。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风骨,往往与人的主体性有关,就个体而言,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就群体而言,则多为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褚滨善于在其人物画中表现具有民族性的风骨精神。

中国人物画不仅是描绘对象的外形, 更要表现艺术形象的生动性、真实性, 即“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南齐谢赫在其著作《古品画录》中提出来的。谢赫提出了品评绘画优劣的六条标准, 名曰:“六法”,其一即:气韵生动。可以说是中国画的最高品第。当然这个“气韵”中的“气”,并不是指大自然中的空气, 而是一个涵盖自然、社会、人生的范畴, 其涵盖错综复杂,大致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指气势, 如雄浑, 气魄等, 另一方面是指气质, 如书卷气、市井气、雅气、俗气等。不同的“气”首先反映在作者自身, 又通过作者反映于艺术作品中。褚滨创作的《铁道游击队》是一幅“气韵生动”的大画。不仅题材上属于大画,也不仅是其创作得到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其创作经历、付出、探索、创新之处,无一不是成就大画的作为,更重要处是他以生动的“气韵”表现了画中人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之洋溢的状态。也是这幅画,让我对褚滨多了兴趣,多了交往,多了关注,也多了传播的主动。

褚滨的文化承载很深厚很饱满,他的创作能准确体现中国的文化价值和微山湖的文化性格。不容置疑的是,褚滨会在这条道路上愈行愈远,因为召唤他的并不是世俗化的名利,而是深深根植于内心的一种理想——一种充满文化精神而又矢志不渝地进行追求的境界。这也正是褚滨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走得很辛苦的原因,亦是辛苦背负却又难以放下的东西,更是其生命中最为亮丽的风景。

本文作者与褚滨(左)在《铁道游击队》画前合影

搞艺术的人玩的是精神,拼的是文化,较量的是修养。艺术不是职业,而是一种人格的参与。大画之外,褚滨亦作小品,那一树一鸟,一草一石,一枝一叶都负荷着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意,对生命的无边的深情。褚滨的水墨小品,信手拈来,不计工拙。用笔含蓄质朴,流畅自然,味道醇厚。让人耐品,耐读,回味无穷。他的设色清新典雅,善于综合,夸张、集中、统一地去运用色彩,创造出极有情绪倾向的调子。能够把自然的灵气和作者的情感一起抒写在画面里。在舒缓的叙述中,把观者引入一个旷邈幽深,天人合一的意境里一起共享生命的美丽。

石涛云:“于墨海中立定精神”。如今褚滨已年入花甲,作为一个颇有成就的人物画家,从表面上看,褚滨走的是一条视觉意义上的从沉雄到骏爽的路子,是一种递进式的深入与发展;而究其绘画的本体语言,实质上他更多地走的是一条从视觉感受到文化领悟的艺术之路。在这种看上去并不轻松的苦行探道中,褚滨走得沉稳而又充满自信。

庚子正月初十脱稿于清风上楼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