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援鄂医疗队杨晨日记:流泪不是因为你做不到,而是…

2020年02月15日08:42  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作者:吕光社

2月13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杨晨写下一篇感人的“战斗日记”。记者在此整理编发,让读者从中了解医疗队在湖北的艰辛与感受。

题记:每次走到医院,看着这陌生而又熟悉的环境,心中都会默默祈祷:愿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疫情早日结束。

今天是抵达黄冈的第20天。

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很多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在明显好转,憋喘的症状也在减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心理护理,很多患者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病房里欢声笑语多了起来。

今天分管5床和6床。

5床还是那位阿姨,她是我们入驻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重症组第一个班次收的患者,血氧饱和度从最初的高流量吸氧下的70%,到现在鼻导管吸氧下的96%。虽然还是比较虚弱,但是精神状态好很多。

我给她喂饭时,阿姨说:“我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但是我记得你的声音,我最喜欢你,你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负责。”

被这么一位退休的护士长表扬,内心当然高兴。当我和她的双手合成爱心之时,我知道我们的工作得到很大的肯定。

6床是位大叔。2月1日,他转入时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经过治疗和护理,气管插管已经拔出,目前主要护理问题就是失禁性皮炎。对于大便失禁患者,在现有的条件下,局部皮肤清水冲洗,敷料保护,造口袋粘贴等等,能想到的办法都已经使用,效果不佳。唯一能做的就是勤冲洗,保持清洁、干燥。看似简单的工作,厚厚的防护服,雾蒙蒙的护目镜下,仿佛一切变得那么艰难,一次又一次的体力消耗,就像烟雾一点点消散。

来到这里,第一次因为工作流泪,鼻涕和泪水混合在一起,不能触摸,只能坚持。流泪不是因为你做不到,而是因为你想做却做不好,是那种无助感涌在心间。永远忘不掉脱下口罩时,鼻涕和口罩藕断丝连的场景。

但是,和我一起来的其他3人也让我感动。在我发到我们群里之后,王祝国第一时间询问原因并安慰我,告诉我以后不要流泪,因为口罩很容易湿润。郭兆霞下夜班,睡醒后第一时间跑到我屋里安慰我,说我们以前虽然不认识,但回去后4家人一定要坐在一起,我们是战友。高善红拿着一个搓澡巾告诉我,“这是新的,给你用的,不要伤心,尽力就好。”我知道,他是想让我笑。

“谢谢你们,亲爱的战友!”自己心态一直很好,从来都是我安慰别人,今天却留下了眼泪。

下午13:30坐上返回酒店的班车,一位同事感慨:“今天已经正月二十了,2月13日,我们已经来了20天了,有点想家。”

听到“想家”这字,我语调突然提高,打破了原有的平静:“坏了,今天上班所有的日期都写的2月11日,给医院打电话。”

一个同事笑着说:“杨老师,你这句话接的好!”实际上,我知道,大家是不想提到“家”。因为这会让很多人泪目!我,没有孩子,双方父母均由双方兄弟姐妹照顾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为人父母,需要照顾老人的老师。

不知不觉已抵达湖北黄冈20天。说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自认为没达到这个高度。工作之余为了保证自己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去奋斗,闭目养神或许是我做的最多的事情。或许这30年来闭目养神的时间都不如这几天多。除了看一些重要信息,手机仿佛也不再那么亲密。有时在想,回家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葛优躺”看一下春节联欢晚会。

在这里,每天的班次不固定,但无论什么班次,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人永远不会忘记一切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也不会忘记“诚信 厚德 至善 求精”的院训。2月1日,由于紧急启用的新设备存在不稳定性,氧气压力不足。王祝国迅速想到给设备连接外用氧气的方法,并将这种方法推广,实现科学救治。9床危重患者身体虚弱,撑着力气说:“田龙营,一个90后,很好;高善红对我也非常照顾;第三个是李其元……我要有三个这样的儿子多好啊。我们虽然不是亲生父子,胜似亲生父子!”

11床危重患者,无创通气,脱掉氧气面罩坚持不到20秒,憋喘严重,郭兆霞不厌其烦地为患者喂饭,细心、耐心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我们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人。我们定会不辱使命,保护好自己,护理好患者,平安回家!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吕光社 整理)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