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运河文化 传承历史文脉

2019年11月11日18:37  来源:济宁晚报

近年来,济宁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加强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出台有力举措,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大运河济宁段纵贯济宁全境,元、明、清三个朝代均在济宁设督理运河河务的高官和最高漕河管理机构“运河总督河院署”。历史上济宁“公署特多于他郡”,有“七十二衙门”之称和“运河之都”的美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宝贵遗产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对接国家、山东省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强化担当、狠抓落实,努力在山东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当标兵、作示范。

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当标兵、作示范,就要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要立足长远,科学系统地编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要突出重点,高质量推进我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突出文化底蕴,建设高品位的文化长廊;突出生态特征,建设高颜值的生态长廊;突出产业引领,建设高效益的经济长廊。一方面,坚持生产性生态保护。大运河生态保护必须在生产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使其继续发挥造福于民的作用,并赋予其时代的精神和生活实用的价值,使大运河的生命力生生不息,打造“活力之河”。另一方面,合理规划岸线利用。严格控制开发建设强度,坚决保持和恢复沿河绿色生态,加快生态大走廊建设,打造“生态之河”。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性保护,要围绕“运河文化长廊”建设,积极推进规划重建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济安台古文化街区综合开发,古文化旅游街区等项目建设。启动旅游业新旧动能转换,串联运河文化景区,将运河历史、运河风情、运河民俗等元素融入研学旅游业态,打造研学旅游“济宁样板”, 使大运河文化遗产与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

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当标兵、作示范,要抓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机遇,科学规划建设,既保护传承好历史,又适应当代生活需求,系统做好保护和利用的大文章。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加强河段和遗产监测管理,从技术手段上加强对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同时,重点围绕运河沿线重要文物的保护和修缮、运河生态改善和运河沿线环境的治理等环节,统筹列出任务清单,制定行动计划。继续推进运河文物资源调查,将其中价值较高、类型稀缺的运河遗产及时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要从做好遗迹保护文章、打响“运河之都”文化旅游品牌,到做好文化传承文章、彰显精神家园价值,再到做好资源利用文章、拓展黄金水道功能,系统做好保护和利用的大文章。要确立济宁段的建设定位和内涵意义,在运河遗产保护、资源开发利用、文化展示传承等方面创造特色、走在前列;要对大运河的文化、历史进行梳理,加强整体规划,实现优秀文化、优良生态和优美环境的有机统一,创造性、高质量地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济宁段的建设。济宁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有明显优势,因运河而美,因运河而富。在积极践行发展新理念的今天,各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的指示精神,通过促进文化经济融合发展,让运河文化高质量发展聚合新动能。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既是文化工程,也是生态工程、精神工程、发展工程,与我市运河沿岸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密切相关。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刻不容缓。我们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 本着对历史、对国家、对人民、对未来负责的态度,统筹推进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文物遗产挖掘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等工作,科学规划布局流域内旅游发展和产业发展,扎实做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三篇文章。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