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法治文化建设特色鲜明 遍地开花

2019年11月10日13:35  来源:济宁日报  作者:李允 宋涛 张昭兵

近年来,济宁市持续加大法治文化建设力度,尤其是把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文化相结合,摸索出一条传统文化构建当代价值,法德并举创新社会治理的法治文化建设之路。

融儒于法 法德相济

济宁市充分发挥儒家思想发源地的独特优势,将“法治”与“德治”紧密糅合,以德促法,以儒弘法,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的济宁区域法治文化特色。同时,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文化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将其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综合运用教育、协商、调解、疏导等办法,引导和支持人们合理合法表达利益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提升司法权威的同时弘扬法治文化。

法德文化广场遍地开花

将法治文化阵地作为法治教育宣传的重要载体和直观体现,坚持高起点规划、高速度推进、高标准建设各级法治文化广场和法治宣传教育中心,着力打造公共法治文化阵地。全市共建成县级以上法德文化广场15个、镇级文化广场180个、村级文化广场675个,建成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墙、法律书屋6118个,建设市级“两类示范基地”(法治文化和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508个,创建省级“两类示范基地”24个。

法治文化产品靓丽多彩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输出法治文化产品,鼓励文化企事业单位自行制作推广法治影视、法治戏曲、法治动漫等文化产品。三年来,形成法治文化成果达30余项,组织市、县普法文艺宣传团赴基层进行普法文艺演出1200余场,受教育群众达40多万人。在济宁电视台开设“我执法我普法”系列普法节目、在《济宁日报》开设“法治济宁”栏目,各县市区在广播电台、党报党刊设立法治栏目80多个,法治宣传教育感染力和渗透力不断增强。组织开展首届“法治微电影(动漫)”评选活动,征集作品近百部,评选出优秀作品30余部,编印“法律八进”(漫画故事版)普法教材。研发运行济宁法治资源地图、济宁普法依法治理大数据平台,实现全市法治资源共建共享。

法治文化活动丰富多样

以宪法宣传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利用法律法规颁布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深入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普法宣传教育,群众法治意识明显提升。充分利用济宁市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考试平台,每年组织18余万人参加学法用法考试;任城区、邹城市获评“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全市1600多所学校共聘请法治辅导员2016名,法治副校长实现全覆盖。2017年,高标准举办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暨《山东省法治宣传教育条例》知识竞赛。2018年,组织开展首届“济宁十佳法治人物”评选工作,自8月份评选活动开展以来,先后在《齐鲁晚报》《济宁日报》等媒体整版刊登候选人事迹7版次,网络投票期间,累计投票485万,访问次数3540余万人次,高规格举行颁奖典礼,充分宣传先进典型、弘扬法治文化、传播法治理念。

“三治融合”深入人心

坚持把自治、法治、德治作为社会治理的三大基点,探索建立了以自治激发活力,以法治定纷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的“三治融合”新模式。完善乡村自治制度,强化自治理念,深化村民自治实践,规范党务、政务、村务、财务“四公开”内容及程序,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载体,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树立和为贵理念,在全市6500余个村居设立“和为贵”调解室,群众之间的矛盾绝大多数都能在调解室化解,基本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形成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共建共享共治格局。持续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提高乡村法治化管理水平,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9个、省级110个、市级1700个。全市8个县市区获评全国、全省法治创建先进县(市、区)”。

法治文化建设保障有力

将法治文化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考核的主要指标,列入全市“七五”普法规划和依法治市规划,建立了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统筹推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体制机制,为推动法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以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为抓手,健全责任约束机制,提高党政领导班子对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列支专项经费用于法治文化阵地建设。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