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半个世纪走了十万公里 为86位烈士寻到“根”

2019年08月29日10:12  来源:农村大众报  作者:李霞霞

在临沂市兰山区有一座华东革命烈士陵园,这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烈士陵园。陵园西面有一个老小区,年近70岁的退伍老兵郑沂家就住在里面。离陵园近,陵园是郑沂家常去的地方。他参过军,了解革命历史,成了不少参观群众的义务讲解员,经常向瞻仰烈士的群众动情地讲解战火纷飞的“红色故事”。除了传播红色故事,他还有一个长达半个世纪的心愿,就是送无名烈士“回家”。

郑沂家19岁参军,曾荣立5次三等功,1次二等功,4次通令嘉奖,1980年转业回临沂。说起这个心愿,他说与他小时候经历有关。

郑沂家的老家在河东区汤头镇上郑家庄。1944年春节前夕,为消灭占领郑家庄的鬼子,八路军滨海四团和滨海六团战士化整为零,奋勇抗击日军精锐部队,歼灭日寇600多人,有200多名八路军战士牺牲,其中就地掩埋的三名烈士因为无人知晓其姓名和家庭住址而成为无名烈士。郑沂家一直想给烈士寻找名字,寻找亲人,寻找家乡。参军入伍有能力后,他开始把这个想法付诸实践。但实地“寻亲”后,他吃惊地得知,沂蒙革命老区竟有4万多名为新中国成立壮烈牺牲的无名烈士。郑沂家敬畏生命,感恩牺牲,为此踏上了艰难而漫长的“寻亲路”。

从1969年开始,郑沂家利用自己在部队的优势,把牺牲在沂蒙山区钢八连的战士姓名一一明确。他南下广州,北上哈尔滨,足迹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找到了干休所、老部队、地下党员和当年的知情者2000多人,自费跋涉10万公里,为那些无名烈士寻亲,只为烈士碑上有名。经过艰难的寻找,他陆续确认了86位烈士的身份和姓名。1998年,郑沂家自掏腰包,为家乡的三名烈士立了碑,并暂用“魏中华、盛伟大、司光荣”作为3位烈士的名字。

常年在全国四处奔波,他花光了几乎所有积蓄,和老伴王德云一直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直到现在家中也没有像样的家电、家具。2004年,郑家沂被评为全国新闻人物,2009年被临沂市委组织部评为先进共产党员,2014年被评为“大义临沂人”、山东省“十大凡人善举”人物。

现在他年近七十,出去次数比以前少了,但仍然不闲着,心中的红色情怀不变,夙愿未变。他曾用48天的时间为群众义务服务,搜集普通百姓心系共产党的故事。为让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他常给临沂的少先队员们动情地讲红色故事。他没有完成的事情,让后代接着干。逢年过节,他也会带上儿女,到烈士陵园走走看看,和这些无名烈士们说说话,让他们知道人民没有忘记他们,国家铭记着他们。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