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秒|从美工大师陶瓷作品,看新中国成立70年艺术变迁

2019年06月10日19:44  来源:光明网  作者:黎梦竹 李政葳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诗人陆龟蒙赞美越窑青瓷釉色晶莹如九秋露水,色泽如千峰滴翠,成千古绝唱。千余年后,中国陶瓷技艺仍享誉世界,并且从传统陶艺到现代陶瓷雕塑作品,艺术观念也逐步走向个性与多元。

6月8日,“自然与文化遗产日”的当天,汇集当代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的110件(套)作品的“器作·匠心——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如果你来这里走走,可以直观感受新中国成立后陶瓷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艺术风格的时代变迁。

古代窑口技艺沿用至今

记者了解到,这次展品包括景德镇窑、龙泉窑、耀州窑、钧窑等24个窑口。走进展厅,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件河北磁州窑烧制的白地黑花牡丹纹瓶。这件作品采用磁州窑白地黑花技法和脱坯技艺,大写意的画风洒脱自然,用笔简约大气。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磁州窑的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

白地黑花牡丹纹瓶

在古代青瓷工艺的集大成者——浙江龙泉窑展区内,一件件青瓷颇显典雅、端庄、古朴、青淳之特色,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龙泉青瓷是中国汉族传统制瓷珍品,龙泉市烧制青瓷的古代窑址有500多处。现场展出的龙泉陶瓷中,有不少体现了当代艺术家的创新工艺。比如,毛正聪的”珍珠纹眉瓶”是开辟哥窑和弟窑结合烧制的典范之作;陈爱明的“跳刀纹”手法或细如雨丝,构成一幅生生不息的自然图景;叶氏独有的“冰裂纹”技艺,纹片如冰碰裂,有如鱼鳞,层层叠叠、立体感强……这些技艺,都突破了当时的传统,很多也为现在延用。

一组龙泉窑青瓷作品

聆听瓷器背后故事

在这批展评中,最“古老”的作品来自上世纪50年代,一件陶瓷美术大师王步的晚期作品位列其中。展览负责人说,王步是颇具个人风格的老一代景德镇陶瓷艺人,数十年来致力于青花创作而被誉为“青花大王”。这件陶瓷作品名为“青花釉里红牵牛花纹方瓶”,在看似普通的陶纹背后实则蕴含了不为人知的工艺。

原来,这件方瓶的四个面图案都是连着的,由一笔不断开而画成,瓶上的牵牛花不受拘束,顺着花瓶的转折来布局,气源贯穿、姿态横生,有“看山终日行,山随白云转,莫道入山深,云又随山展”的情趣,充分衬托出四方扁瓶的造型端庄而又灵巧的美。

青花釉里红牵牛花纹方瓶

展览柜里陈列的一沓 “纸”也吸引了不少观众注意。策展人说,这件作品属于德化窑,采用特殊工艺把一片片很薄的泥片摞在一起,是现代陶艺的一种创新手法。当白瓷的坚硬“碰撞”纸张的柔软轻薄,这种感官的反差也映射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坚硬里带着柔软,二者又合二为一。

现场还有“洛阳三彩”。作品以层层绽放的牡丹花瓣为整体构图,画面布局严谨、对称,历史、时代和未来三条脉络贯穿其中并以中国独有的三彩艺术“ 为载体来表达。据了解,一切彩色低温釉陶均属于“洛阳三彩”,与“唐三彩”概念不同,这里的“三彩”是指具有艳、亮、透、流等特点,内涵和外延更加广泛;而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三彩”,都有每个时代鲜明的艺术特征。

传统名作的当代呈现

一组来自石湾窑的《惜春作画》瓷器栩栩如生。这件作品是组塑《金陵十二钗》其中一组,选取贾母命惜春作《大观园行乐图》情节,抓住惜春专心作画,迎春、探春一旁喃喃细语,评头论足的瞬间画面,以传统手法融入新元素衣服压花图案装饰,塑造出唯美的服饰、流畅的衣纹和人物端庄娴静的仪态,体现出东方女性之美和一个浓缩的大观园内休闲安逸的豪门盛世生活场景。

惜春作画

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潮州窑瓷塑《蝶梦》也吸引了不少关注驻足。作品采用高温烧成的还原焰烧制,并施釉上彩。以彩蝶点缀装饰,主题突出,形象优美典雅。

一组名为《彝族兄弟》的荣昌窑采用装饰性、夸张性强的中国话大写意及摩尔雕塑手法,材质采用荣昌陶的粗泥,通过纯手工制作,以颇具金属质感的特质更加体现了彝族男士的矫健之魂和彝族人民的民族风情。主题反映了彝族兄弟为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用打工收入发展旅游业,最后梦想成真的故事。

蝶梦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