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颜值食物让人毫无抵抗力,色泽如此鲜艳到底安不安全?

2019年05月30日20:31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色香味俱全,是对美食最高的评价。色彩亮丽的“高颜值”食物也总能勾起人们的食欲和购买欲,但有些食物在赏心悦目的外表背后,却可能存在安全和健康隐患。花花绿绿的果冻、五彩缤纷的水果糖、彩色冰激凌、彩虹蛋糕,这些带着诱人颜色的食物让人毫无抵抗力,但色泽鲜艳的食物到底安不安全呢?

食物的颜色来源于两种,一种是食物本身的颜色,一种是利用着色剂改变颜色。着色剂又称食用色素,分为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是为了改善食物的色泽,运用物理的方法,将色素均匀涂抹于食物表面使其“着色”,达到食物色泽光鲜、持久、诱人的目的。

烘焙食品色素“要健康还是要五颜六色?”

在烘焙市面上看到的西点面包大部分都是色彩斑斓,这就充分说明有市面上能看到的西点大部分都有着十分漂亮的颜色,有颜色就一定有色素的添加,色素也分为两种,天然色素和化学色素。

化学色素并非不可食用,而是对剂量有十分严格的要求,而有的烘焙店也不会去称量,为了达到颜色效果便多添加了化学色素,或忽略了安全性。而天然色素,有焦糖色素红曲色素,也有一些直接用草莓粉抹茶粉紫薯粉来做甜点,虽然不够艳丽,但是足够健康。

无论是天然色素还是化学合成色素,只要在最大使用限量范围内使用都是安全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法规的实施过程中依然会伴随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在这个色素近乎被“妖魔化”的时代,人们对它的误区越来越深。

误区一:天然色素和人工色素不易区分

天然色素主要是从动、植物性食物中提取的有色成分制成的色素,其中植物色素资源丰富、色彩缤纷,种类较多,是构成天然色素的主要部分。主要分类有三种,一是以叶绿素为代表的吡咯色素,二是胡萝卜素类和叶黄素两类的多烯色素,以及可分为花青素、花黄素和鞣质三大类的酚类色素。常用的天然色素有辣椒红、甜菜红、红曲红、胭脂虫红、高粱红、叶绿素铜钠、姜黄、栀子黄、胡萝卜素、藻蓝素、可可色素、焦糖色素等。

人工合成色素的原料主要是化工产品,按结构分为偶氮类、氧杂蒽类和三苯甲烷类,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列入的合成色素有苋菜红、胭脂红、赤鲜红(樱桃红)、新红、诱惑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靛蓝和它们各自的铝色淀,以及合成的β-胡萝卜素、叶绿素铜钠和二氧化钛。

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规定食品配料表中着色剂应标示具体名称,大家可以通过食品包装识别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

误区二:只选择天然色素,合成色素对人体有害

天然色素的“天然”优势:都来自动物、植物组织,安全性较高。但“天然”并不等于无毒。有的天然着色剂本身是一种营养素,具有营养效果,有些还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能更好地模仿天然物的颜色,着色时的色调比较自然。

天然色素的局限性:耐热、耐光、耐化学性较差,稳定性、着色均匀性不如合成着色剂。成本高于合成添加剂。

合成色素的风险危害:大多以煤焦油为原料,化学结构为偶氮化学物,可在体内代谢生成β-萘胺和α-氨基-1-1萘酚,这两种物质对人体有潜在致癌性。

种类、使用量均有明确限定,在规定使用范围内,我国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对健康不会造成危害。

误区三:滥用色素=食用色素危害健康

正解:滥用色素=危害健康≠食用色素危害健康

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GB2760-2014)规定了着色剂种类和使用范围,FAO/WHO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规定了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的ADI(每日允许摄入量),因此食用色素在一定使用范围内是安全的。

滥用食品添加剂、滥用着色剂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严重危害公众健康,例如:儿童零食中柠檬黄、胭脂红等着色剂严重超标;社区小蛋糕店“纯奶油”中着色剂超标;辣椒粉中检出苏丹红、腐竹中检出碱性橙、卤煮熟肉中检出酸性橙等非食用物质等等。

爱“色”更爱健康,只有健康有保障,我们才能一边赏心悦目的欣赏美食,一边大快朵颐的去享用美食,享受美食带来的乐趣。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