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穷窝”变“金窝” 邹城“引凤还巢”凝聚乡村振兴新动能

2019年05月11日08:19  来源:济宁新闻客户端  作者:刘长雨 王玉鸿

济宁新闻网讯 (记者 刘长雨 通讯员 王玉鸿)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邹城市积极鼓励引导外出能人返乡创业,使他们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上菜喽…”正午时分,张庄镇上磨石岭村最大的农家乐挤满了游客。邹城市张庄镇上磨石岭村村民李长臣说:“今天很火爆的,人基本上满员了。现在已经十一桌啦,还有两桌没来呢!”

而在一年前,李长臣还是天津一家酒店的大厨,吸引他回乡创业的是村里不断增加的“颜值”。

李长臣说:“以前这地方都是垃圾站、粪坑。这以前都是养猪的,这路都是泥巴路,现在都是柏油路,咱政府弄得美丽乡村太好了!”

上磨石岭村过去是个残垣断壁的石头村。这几年,美丽乡村的打造,让这个村由“穷窝”变成了“金窝”,农家乐、民宿、乡村采摘应运而生,连村里的槐米茶、鲜榨油等农产品也成了“香饽饽”。如今,越来越多像李长臣一样的年轻人回乡创业。

邹城市张庄镇党委委员郑加梅说:“我们帮他修缮房屋……”

为吸引能人返乡创业,邹城市每年拿出6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返乡人员创业补贴。2018年,邹城市为返乡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170万元。

乡村振兴引来“凤还巢”,“头雁引领”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大束镇黄疃村2014年开展新型社区建设,但因村组织涣散,搬迁工作长达半年没有进展。在村民的推荐下,镇政府找到了在外面创业的致富能人孔凡成。

邹城市大束镇黄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孔凡成说:“一开始感觉自己胜任不了。(后来)边干工作边有一种想法,认为自己赚的钱再多,只是体现自己的财富而已,回村之后能够带领全村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能体现人生的价值。”

从村民最棘手的搬迁入手,在孔凡成带领下,不到半年时间,黄疃村700多户村民全部搬入新居。随后,他请来了全国“三农”问题专家进行集体股份制改革,曾经的空壳村,当年便创造了300万元的集体收入,70%的村民通过免费培训,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邹城市大束镇党委书记田野说:“从返乡创业的农民、从经商办企业的能人、从复员退伍的军人,方方面面选择支部书记人选,在村级组织这个平台上发挥他们的作用。”

邹城市持续推进“头雁引领”“乡土人才库”工程。2018年,邹城市提供创业就业扶持资金近3000万元,支持发展各类农业产业项目262个,3000余人接受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为乡村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济宁新闻联播》)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