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寸之间见匠心 郭氏木雕盼传承

2019年05月01日17:47  来源:济宁晚报  作者:盖鸣霆 何西荣 霍琳娜

《核舟记》有云:“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在汶上县苑庄镇就有这样一位善于木雕的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郭氏木雕”传承人郭宗磊。他受祖辈熏陶,自幼酷爱木雕艺术,1999年随父亲学习木雕技艺制作至今已有20年。现为山东省优秀文化人才、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民间艺术家、济宁市十大手艺人。

郭宗磊和他的木雕工艺

刀具需要上百把,木材需药养一年以上

“爷爷把这门手艺传给了父亲,父亲又传给了我。” 郭宗磊告诉记者,郭氏木雕起源于明朝初期,从郭氏始祖由山西省洪桐县迁入汶上县以来,木雕技艺就在郭氏族人中相传。他从小在木屑的清香中长大,木头和刻刀就是他的伙伴。

木雕讲究刀具,雕刻不同的东西需要不同的工具,仅仅在打胚阶段就有近四十种,而整个木雕过程中则需要上百把刀具。刻刀都是自己做或者订制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不能混用。此外,木头的选材也颇为讲究。做工前,先用药材把木材养好,药养时间为一年以上,使木材失性,然后凉干上窑烘烤,待烤干成型后,才能开始绘图雕刻。郭宗磊告诉记者,一般雕刻屏风等家装,要使用松木或者椴木等白木,白木比红木软,更不易雕刻。黄花梨等红木整块的很少,价格也贵,更适合雕刻精细的工艺品。

这些年除了跟着父辈学习,他还先后在广州、浙江、福建进行了长期的艺术历练,做过大量契合市场化的木雕作品及个性作品。 2004年至2015年在汶上办起木雕工厂和展厅以来,更是多次代表省市县各级单位参加各种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博览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认可,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木雕品牌已经打出,传承更加重要

郭氏木雕“走”到郭宗磊这里,已经经过23代传人。作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郭氏木雕”的代表性传承人,郭宗磊相对于父辈更有年轻人开放的思维,更愿意参加各类比赛和活动,把家族的手艺展现给更多人。

郭宗磊的木雕制作工艺集南北方木雕特长,《佛塔》、《九龙剑》、花梨木《锦上添花》、《卧佛》、《关公》、《八仙图》等都是他的代表作。从2008年开始,郭宗磊就多次参赛并获奖,创作的桃木剑和桃木枕头被评为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的金奖和铜奖;2013年,他创作的花梨木《锦上添花》获得了“泰山文艺奖”三等奖;2015年,他的作品《三阳开泰》被评为首届民间文艺精品博览会金奖。为保护民间这一艺术瑰宝,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已投入20多万元在丁庄村建起木雕工艺作坊,并在县城建起了以展销为主的“木雕工艺斋”,支持和协助传承人收徒传艺。同时,政府主管部门还帮助销售产品,介绍参加文博会和交易会,使郭氏木雕工艺成为汶上县独秀一枝的民间工艺品牌。

随着郭氏木雕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郭宗磊开始思索如何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2004年以来,郭宗磊先后收了32个徒弟,也多次开办过学习班,但不少人没坚持下来。“现在愿意学木雕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因为木雕要数年甚至十年苦工才能雕刻出很好的作品,才能见到收益。木雕的品牌已经打出去了,可是传承更加重要。”郭宗磊说。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