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锁”里的运河文化 一把古锁,一户人家,一段历史

2019年04月10日21:26  来源:济宁晚报  作者:刘帝恩

锈迹斑斑的古锁

绵延千里的运河,见证了数百年沿岸经贸往来。元代运河改道以后,位于中段的济宁逐渐成为“官商舶鳞集,麻拥于济城之下”的经贸和战略要地。透过运河,可以知古鉴今,可以看古老商贸文化和社会风气。如何找寻运河和运河衍生文化?古锁收藏家沈玉奎给出了他的答案:在古锁里,在古代济州百姓的日常生活里,有我们想知道的一切。

从古锁看运河变迁:见证经贸往来和社会发展

来到位于任城区明珠小区的沈玉奎家中,卧室架子上整齐摆放的盒子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沈玉奎因一次机缘巧合,对古锁产生了浓厚兴趣,在随后20年间,先后收藏了2000多把古锁。

上千件收藏中,最令沈玉奎喜爱的,便是几年前在古玩市场淘到的一套运河沿岸古锁。“这是元代的锁具,出自梁山前码头一带。从制作工艺上,可以看出古称‘济州府’的济宁,经济还是十分发达的。”沈玉奎说,关于古运河文化的收藏,不仅见证了当时运河沿岸百姓的生活风貌,更是见证了当时的经贸往来和社会发展。

“元代以前的运河,是不流经济州的,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朝廷任命兵部尚书李奥鲁赤主持开挖从济宁到须城的济州河,是现在市区到梁山的一段人工河。济州河的开通,使隋唐运河直线距离缩短了900公里,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京杭运河,济州河是其中经贸往来较多的路段。”沈玉奎说,在十几年前,梁山前码头村和后码头村的农民在劳作时发现了古河道和元代码头遗址,验证了济州河的存在。“明代济州河再改河道,经汶上的南旺。至此,梁山前后码头村的古河道就荒废了。所以我收藏的这一副古锁,应是元代改道后的,在明代之前。”

从古锁看百姓生活:生活富足对财产保护需求增多

元代运河的改道工程,使古济州逐渐变成了“百货聚处,商客往来,南北通衢,不分昼夜”的繁华大都市。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漕运至北京的粮食达500万担以上。占据重要地理位置的济州府,也成为了与江苏淮阴、山东临清齐名的三大运河沿岸名城。

商贸往来的繁荣,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迁徙,少数民族与汉人密切交往甚至通婚,文化逐渐融合、交汇,古济州的包容开阔便呈现在世人面前。沈玉奎收藏的这套元代古锁,造型有圆有方,材质有铜有铁,长宽高低各不相同,不同锁配不同钥匙,非常讲究。“这一套就是普通生意人和老百姓用的锁,足以证明运河带来的繁荣景象。”相比很多唐锁鎏金、镀银、锻打等技术和制作的精美图案,这套元代锁具在工艺上比较普通,但唐锁往往是皇室贵族和富贵人家的“专利”,老百姓能用上的并不多,而到了元代,锁已经较大程度地得到了普及。尤其古运河沿岸,许多百姓通过经商富了起来,对于财产保护的需求便增多了。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