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济宁之北的“北五湖”与“北七湖”

2019年03月16日19:06  来源:济宁日报  作者:姜传岗

在目前的书籍、文章中,山东历史上有“北五湖”的概念,多数是指安山湖、南旺湖、马踏湖、蜀山湖和马场湖。相对于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和南阳湖统称“南四湖”而言,这五个湖位于济宁以北,而称“北五湖”。然而,历史上济宁之北先后存在过七个湖,“北五湖”实为“北七湖”。

“北五湖”, 是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由不同的原因形成的, 其形成时间总体上早于现在的南四湖,而非指古代该地区的诸小湖。北五湖中,成湖时间最晩的也在明初。

安山湖中梁山泊的影子

北五湖中的安山湖,是古代梁山泊的余潴。宋代以后,梁山泊由于屡受黄河冲积,地势逐渐抬高,大部分泊地涸为平陆,其水面向中心收缩,至金元时期,就只剩下安民山周围的一片水域,由此被称为安山湖,史称“萦回百里无一定湖界”。又因山南有座“安民亭”,湖亦称作“亭子泊”。其水源主要是纳济水和汶水,二水汇聚于此,继而向北循大清河入海。元代自任城开挖济州河(1283年),其北端就在此处,向北即入大清河。后来元人开挖会通河(1289年),又从这里为起点,沿湖南岸和西岸向西北行,至临清,其二百五十里漕渠主要是从安山湖输水。但由于开挖会通河“引汶绝济”,此后安山湖就只以汶水为源了,其水量逐渐减少。元末明初黄河又数次决口冲漫梁山泊地区,最后安山湖和会通河俱被淤平(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二者俱由此废止 。

明代永乐年间(1411年)重开会通河,运道改由向东三十里外的袁口、大安山、戴家庙新线,主要以汶水济运,由戴村坝至南旺分水,输临清。为了补充这段运水的不足,明政府重建安山湖作为济运水柜。它东自大安山,西至戴家庙,西南至寿张集,东南至赵家庄等。周围八十三里零一百二十二步。自明至清先后于湖北沿堤修建了通湖闸、安济闸、八里湾闸、似蛇沟闸四闸与运河相通。其水源主要是以新开的柳长河,引西南濮曹一带济水旧渎下泄入湖。据清代学者蒋作锦《东原考古录》所载:“柳长河,济水遗渎……,所谓北清河也。明置安山湖,别无泉源,河由荆隆口出水,分入济渎,名济水,迳郓城东南,由北清河汇入安山湖,以济运”。又载:“安山湖在安民山北,旧称小洞庭,周围八十三里有余”。

在明初,安山湖水量充足,它对于补济山东北部运河用水起了很大作用。但自弘治八年(1495年)以后,由于刘大夏筑黄陵岗以塞黄河荆隆口决河,同时也堵塞了济渎的北流,安山湖水源减少,经常发生干涸。湖周大量涸地被当地官员和乡民盗垦抢种。清顺治七年(1650年)河决荆隆口,泛漫张秋以南运河,安山湖尽被淤平。康熙十八年听民在湖地上开垦佃种。

此后,安山湖又经过多次复修,但终因缺少水源起不到水柜作用,而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废弃,之后湖地重新给民认垦耕种。“湖水无源,不堪复作水柜,遂给民耕种”,并于乾隆六年(1741年)升科纳粮。自此,安山湖全部还归了农田和村庄。

由此可见,明代的安山湖与元代的安山湖,是在不同的时代形成的,二者不仅所处的位置、发生过程不同,而且水源不同。元代的安山湖是自然形成,明代的安山湖全系人工所建,二者名同而实不为一,完全是先后两个不同的湖。

在运河历史上,先后有两个“安山闸” 和“安山镇”,目前分属于梁山县和东平县,不应把两个“安山”混同为一个安山闸或安山镇。同样,不可把两个安山湖混为一谈。

南旺湖的两次一分为二

北五湖中的南旺、马踏、蜀山三湖,原本是一个湖,其存在的时间十分古远。该湖主要系由汶上县东北部和宁阳县的诸多泉水汇聚而成。由于南旺地处汶上县西南部,其地势从东北、西南方向上说最洼,汶上县东北部和宁阳县的诸多泉水下流于此,由北泉河、南泉河、黑马沟等汇聚成湖。其涨水则向东南下注,经济宁西的耐劳坡至鱼台县塌场口入泗河。后来,南旺湖与巨野泽连在一起,成为巨野泽和梁山泊的东潴。据《禹贡锥指》载:“(南旺)湖即巨野泽之东端,萦回百余里。宋时与梁山泺合而为一,亦名张泽泺”。 宋代之后梁山泺逐渐淤涸消失,但南旺湖因有独自的水源,仍然存在。如《明经世文编》:“南旺、马场、樊村、安山诸湖,本山东诸泉之所钟聚于此”。

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元人开挖由任城至安民山的济州河以通漕运。运河穿南旺湖而过,将南旺湖一分为二:运西部分称南旺西湖,周九十里;运东部分称南旺东湖,周近一百里。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 重新疏浚会通河,尚书宋礼、白英筑戴村坝引汶水经小汶河至南旺分水济运,小汶河穿南旺东湖入运,又将南旺东湖一分为二:小汶河以北称马踏湖,传说以当时筑湖堤时骑马定界而得名。明万历戊申《汶上县志·方域志》载:“马踏湖在汶河堤北,周围三十四里,夏秋水涨汇入北湖出开河闸迤北弘仁桥入运”,小汶河以南称蜀山湖,周围六十五里,以一山独自湖心而得名。蜀者,独也。运河西岸的南旺西湖,则独享南旺湖之名。明清时期三湖长期作为济运水柜,对支持南北航运起了重要作用。

清代由于黄河决洪数次泛及南旺,其湖底逐渐淤高,湖面逐渐缩小。尤其是自清末(1901年)京杭运河废止后,对上流戴村坝汶河遏流工程和南旺三湖疏于修治和清淤,加之汶上县泉源逐渐减少,至民国末期,马踏湖和南旺湖先后复耕还田,唯蜀山湖还有聚水,运河自济宁向北至东平湖清河门段尚还通船。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由于开挖梁济运河、修筑张坝口湖堤等,济宁之北老运河被数处截断。当地政府为防水患而堵筑了小汶河,蜀山湖无有水源,于七十年代全部复耕还田。

济宁西湖是怎么消失的

马场湖位于济宁任城西的古耐劳坡(安居)地带。明代永乐年间,开挖汶上小汶河引汶水注南旺,使蜀山湖水量大增,涨水南泄。当时政府于蜀山湖堤和运堤连接处筑设了滚水坝,名冯家坝,为蜀山湖溢洪,湖涨之水通过此坝流入济宁西,造成运河以东的洼地积水如洋。为了遏蓄蜀山泄水,不使其漫溢,明成化年间实施了筑堤束水,因而使聚水成湖。因湖区原有草场养马,故名马场湖,又称“马常泊”、济宁“西湖”等,并于湖堤修闸与运河相连,作为运河的水柜。

明正德年间,济宁州署为引水护城,先后于城东遏洸河、 河水绕城北向西流入马场湖,更使湖水量大增。自此马场湖只受洸、 二河水,不再受蜀山湖水,冯家坝被堵筑。后于明清两代,又多次对马场湖上下闸坝和周围湖堤,进行增筑和扩建。据清康熙年间《济宁州志》载:“马场湖,在州西十里漕渠北岸,北接蜀山湖。万历十七年,尚书潘季驯于湖北岸为减水闸三座,东为堤一道,长一千六百余丈。湖之西口为冯家坝,长十余丈,以备蓄泄。湖凡周迴四十里”。清代后来又将马场湖周进一步扩大。据道光年间《济宁直隶州志》记:“周六十里,其西、南两岸抱运河”。向东达到任城西的夏家桥、草桥一带。但至清末湖地逐渐被淤浅,洸、 河仍复城东向南流。自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南北大运河废止后,政府不再对马场湖实施修治,湖无水源,最后完全干涸。如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山东巡抚吴廷斌上奏中就提到:“现在古制久失,马场湖已成田垄, 河亦早淤塞”,四百多年的湖地被放垦还田。

北五湖:不能不说的东平湖

“北五湖”的历史,无论是从地缘关系上,还是从水源关系上,都不可不谈及现在的东平湖。

人们所说的东平湖,实际是指现在常年蓄水的老湖区,而非指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划定为黄河特大洪水滞洪区,而实际上却一直是广大农田和村庄的“二级湖区”。现在的东平湖,无论是所在位置、水源、成湖时间和过程等各方面,都是和以前的安山湖不同的。

现在的东平湖,是清末黄河改道山东后逐渐形成的。在黄河来山东之前,东平湖地区是一片低洼的平地,大清河(即大汶河)经此向北入海。由于1855年黃河兰阳大决口,穿山东运河至东阿县鱼山夺大清河入海,造成原大清河河道拓宽、淤高,致使大清河原在庞家口、清河门一带下泄的渠道受阻,由此向南河水发生积聚。尤其是黄河泛滥时还向该区域倒漾,形成常年大面积积水,因此成湖。正如1915年《山东南运河疏浚事宜筹办处第一届报告》中所说:“黄河初入山东循大清河而去”“横截汶水归海之路”“汶即不能北注,旋流泛滥,遂使东平良田数千万亩,尽付波臣”。致使这一带洼地形成一片新的积水区,积水面积逐渐扩大。最初人们称这片区域为“积水洼”,至1933年12月21日,《黄淮运河整理计划初步报告》中,就出现了“东平湖”的名称。后经一百多年的治理、演变,即形成现在的东平湖。

东平湖主要以大汶河为水源,其形势东西两边山丘逶迤,自北向南成扇形逐渐开阔,南岸则以明清运河故道为止,总面积208平方公里。东平湖地处明代安山湖之北,二者位置虽只有一堤之隔,分处于老运河堤的南北两边,但时间上却相隔二百多年。

从“北六湖”到“北七湖”

东平湖与历史上的安山湖位置接近,除明代安山湖以外,还与“北五湖”有共同的水源——汶水,并且都处于大运河的连线上,即是说完全与“北五湖”同源同系。因此有充分的理由把东平湖归为“北五湖”之列,即称之为“北六湖”。把东平湖划在“北五湖”之外是没有道理的。“北五湖”之称,或援于明清时期济宁之北济运的“五个水柜”之说。当时元代安山湖已经消失,东平湖尚未出现,自是名副其实。然而今天诸湖的变迁都已成为历史,不能无视史实变化而仍然因循旧称。

把东平湖列为“北五湖”,认为北五湖自北向南为东平湖、马踏湖、南旺湖、蜀山湖、马场湖,其中以东平湖最大,是增添了东平湖,却抺去了安山湖,以东平湖代替了安山湖,同样是不正确的。

这样,东平湖再加上早先消失的元代安山湖,即安山湖实为前后不同时期的两个湖,山东历史上实际更应称为“北七湖”。按成湖时间顺序排列,即为:南旺望、元安山湖、马踏湖、蜀山湖、明安山湖、马场湖、东平湖。七湖既各自独立存在,又南北连缀,犹如七星罗布,完整地体现了山东运河从始至终的真实演变历程,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割减的关系。

北七湖是在历史上各自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目前除东平湖尚存之外,其他六湖都成为历史。其消失的基本原因,都是由于湖区淤填、地势抬高和水源消失,再现了自然界沧海变桑田的历史。而据有关文献记载,明代南旺与济宁之间,还曾有过大薛湖、晋阳湖、伍庄坡湖,安山与张秋之间还曾有过沙湾湖等。但这几个湖因面积较小,存在时间不久,已无可计数。

时光不可往复,但北七湖的曾经存在,却应当留在山东人的记忆之中。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