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梆子知多少?带着行头走乡串村,年后首场送戏下乡开锣

2019年03月06日20:24  来源:济宁晚报  作者:万德龙 董绍进

4日上午10时许,梁山县拳铺镇南陶村热闹起来。“市里的艺术家专门来给咱唱戏,我不到5点就起床,8点就来了,就为占个好位置。”自梁山镇驱车四十多里赶来的年近七旬的张震奎说。其实,前来演出的并不是大明星,而是来自咱市山东梆子剧院近50人的表演队伍。诸如此类的演出,他们仅在2018年进村唱了200场,进校园唱了33场。

6点起床7点出发,带着各自的行头,坐车一两个小时,到达目的地后马不停蹄地化妆换衣,这已经成为市梆子剧院30多位演员、20多位乐手的家常便饭。说是演员,还是化妆师、服装造型师;说是乐手,还要兼顾音响、舞美以及搬运手、拆装师等力气活。剧院副院长张志红外出演出时还是司机、演员以及剧务,每次演出前还要提前一周去演出地探路接洽。“进基层演出就得接地气,眼里有事、手里有活、性子活络是最起码的。台下再忙活,当你站上舞台的那一刻,吸一口气,进入角色的你就是演员。”张志红说。

提着化妆箱,走进南陶村会议室还没1分钟,进入剧院20多年的演员杜爱荣就换好了便服,快速在脸上捯饬起来。当日她扮演的是山东梆子《墙头记》里的大儿媳角色。另一边,剧院里演员兼后勤的牟丽拿出几张像似海带的东西,在自己带来的小盆里,快速接水揉搓,没一会儿盆里的液体就开始粘稠。“这是榆木树皮,因为其内含粘液丰富,非常适合演员贴鬓。由于榆木难寻,专门买又太贵,现在很多剧院都不用了,而是用塑料胶代替,用上去非常不自然。这是夏天在山村演出时,我们的男演员从山上扒来的。”牟丽一边将用作鬓角的假发沾满榆树皮揉搓,一边告诉记者。

初春的乡间小路,虽说气温已到十几度,但是干燥又夹杂着沙土的春风从未间断,吹得乐队演员小脸黢黑。“最辛苦的还是演员,最难熬的还是夏天。戏服厚重繁琐,至少要套三层,别说里面的衣服被汗水湿透,就连最外面的戏服都是汗印子。而且因为印染原因,戏服还不能洗,只能用酒精喷一下晾晒通风。”张志红说,“但大家从不会喊苦叫累,最关键的还是‘热爱’两字。唱戏自古就是个苦差事,进入这一行,再苦再累都得坚持。”

近些年,随着我市弘扬传统文化的力度不断加强,曾经饱受断代之苦的梆子剧又迎来新生,不仅是剧院里有正常的演出,也能拿出很多精力和资本投入到传承与创作上来。2019年我市“千场大戏进农村”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以全市12个专业院团为龙头,带动民营院团、庄户剧团等各类文艺院团,全年送戏下乡演出不少于6359场。其中,市直3个团每团演出不少于200场,全年演出不少于600场,演出场次覆盖到各县市区。各县市区根据各自实际统筹所辖专业院团、民营院团、庄户剧团等演出力量,全年演出场次不少于当地行政村数量,确保实现当地行政村“一村一年一场戏”全覆盖。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