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聊起啥空气突然安静,这些问题你怕吗?

2019年02月08日09:25  来源:新锐大众  作者:刘一颖 卢鹏 兰传斌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回家可以好吃好喝,可以葛优躺,可以睡到自然醒……

但是,

也要向七大姑八大姨一一问安,

更要和小学初中高中同学吹个够。

于是,对方难免抛来一个令人“猝不及防”的话题……

什么时候搞对象呀?

对象爹妈是做什么的呀?是独生子女吗?啥时候结婚?

买房子了吗?是学区房不?

你的专业好就业吗?毕业薪资能拿到多少?

有没有存款啊?发年终奖了吗?发了多少呀?

结婚一年了,还不要孩子啊?

老大都两岁了,还不要二胎?

………………

根据网络统计显示,年轻人最怕被问这些问题,你中招了吗?

其实,被追问的背后,也有亲朋好友的真挚关心和牵挂。此前,有媒体进行了相关调查采访。

最怕听到:如果在外面过得不好,就回家来工作吧

上周末,在厦门工作的小陈回到老家东山,奶奶特意准备了一大桌菜。饭桌上,一家人都关心起小陈在厦门的生活,听完他的回答,奶奶说了一句:“如果在外面过得不好,就回家来工作吧。”小陈嘴里说着好,心里却是另外一番滋味。他说,这是他回家最害怕听到的 一句话。

为啥怕?刚入职是“月光族”,没钱寄回家被长辈拿来比较

小陈今年6月份刚从泉州一所本科院校毕业,在厦门一家公司入职,现在是办公室助理。他目前月薪3200元,扣除750元的房租和各种费用后,基本成了“月光族”。每天晚上下班后,他回到租房还要自己做饭,家人听了很是心疼。“我们那边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年轻人出来工作都要给家里寄钱,但是我现在一次都没寄过,也没有存款。”小陈说,这也是邻里之间经常被谈及的话题,尤其是长辈喜欢比较,“我家孩子一个月给家里寄3000元。”“我家孩子一个月能存不少钱。”他说,每当这个时候,他都会开始纠结,是继续在外努力,还是向家里人妥协,回老家工作? “很担心自己在外面碰了一鼻子灰,最后才妥协。”小陈说,现在经常会觉得很苦恼,很怕回家时家人再次提起这个话题。“一直希望自己在外面可以过得好一些,可现实是确实过得不好,又不愿意接受回家的安排,觉得自己很没用。”

专家说:年轻人渴望独立,长辈要给予支持

刘平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像小陈这样的毕业生对独立有强烈渴望,是年轻人较普遍的心理。此时,他们的能力和力量相对弱,害怕自己无法实现独立的梦想,因此对吸引他的亲情产生抗拒甚至恐惧,行为上表现为不耐烦、躲避。父母和长辈要理解年轻人的心理,对成长中寻求独立和发展 中的子女,应给予更多的鼓励、支持和祝福。拿孩子与别人 比较是一种不良习惯,小时候比听话、比学习成绩,长大比 孝顺、比赚钱多少,这是父母虚荣的表现,把孩子当作炫耀的工具,当孩子不如别人时就产生失望、沮丧的情绪,这样只能让孩子感到羞愧和无能,会破坏亲子关系。

最怕听到:怎么这么瘦?怎么还不要孩子?

王女士在厦门工作多年,每次回河南老家,她最想见到的是父母,最怕见到的也是父母。依偎在父母身边拉家常,对她这个一年见不到父母几次的人来说是种幸福。但是,跟父母话不投机,让她很难受。特别是父母会问一大堆她不知道要怎么回答的问题,让她不知所措。

为啥怕?想决定自己的生活,又怕父母听了伤心

王女士说,小时候自己是个小胖墩,高中毕业时在班上仍是个“重量级”选手。最近几年,她在工作之余经常运动,身材也越来越好。可是每次回到家,70岁的母亲一见到她就皱眉头:“怎么这么瘦?”王女士讲了一大堆运动的好处,母亲只扔下一句:“我不管你怎么运动,下次胖十斤再回家见我。” 除了胖瘦,还有一个话题更让王女士不能接受,那就是生孩子。在她看来,生不生孩子都没关系,每天开心最重要。可父母却认为,没有孩子后患无穷。“不要孩子以后老了怎么办?谁养活你们?”讲一顿“道理”后,她又开始“摆事实”:谁谁家的孙女都上小学了,谁谁家的媳妇刚生了二胎,然后再羡慕地补上一句:还是个大胖小子。王女士很想对父母说:她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活,并不需要父母操心,可是又怕这么说父母会伤心。

专家说:关心传达到就够了,不能代替孩子去活

付衍清(厦门怀众心理咨询师):躯体的变化带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无力感,对老年人来说,摆脱无力感的最好方式就是一成不变。让孩子胖胖的,好应付曾经有过的粮食匮乏;多生孩子,好面对可能没有着落的未来。他们想象不出比这更好的方式。但年轻人正值人生的巅峰期,对他们来说,自己的生活自己可以掌控。老年人要明白,自己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关心传达到就够了,自己不可能代替孩子去活,也不可能保证按自己的方式孩子就一定活得幸福,自己只能决定自己的人生。年轻人要明白,老年人是借唠叨和年轻人保持情感联结,忍耐住老人的唠叨,让老年人好好讲讲曾经经历的遗憾、后悔、无奈,更能理解老年人。

最怕听到:你们什么时候生老二?

二孩政策放开前,七大姑八大姨见到黄女士就会问:“据说很快就可以生两个孩子了,你们生不生啊?”而政策放开后,几乎每次聚会,饭前饭后,长辈们聊着聊着就会问:“你们什么时候生老二?”黄女士说,这两年,她都被问怕了,但她一直都有自己的原则。每次她都跟老人说:如果政策是在她35岁前放开,她会考虑生,现在过了35岁,考虑到个人身体素质、家庭生活质量以及孩子的未来,所以才不生。黄女士说,即便她有一千个不生二孩的理由,老人好像也有一万个让她生的理由,比如以后孩子有伴,自己老了会有更多照顾等。黄女士说,现在她实在无力应付,当老人再问这个问题时,她就直接说问她老公。

专家说:两代人生活方式不一样,生不生是他们自己的事

巨东红(集美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两代人生活方式不一样,对孩子的成长过程、未来预期也不一样。现在社会环境造成年轻人压力大,会把压力反射到生育,因此年轻人会考虑到孩子的成长环境、教育成本等,生育意愿不高。长辈经验丰富,但不能把经验当真理来要求年轻人。生不生二孩关键取决于夫妻双方的意愿,而不是为了满足老人的需求。老人与年轻人各自要互相尊重,互相体谅。

所以,除了机智的回怼,也可以选择促膝长谈一下这些“人生大事”,把问题聊深了,把对方聊“懵”了,也许就不会被同一个人用同一个问题缠住!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