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套路”盘点:短视频谣言猛如虎 造谣者最爱用这些词

2019年01月04日09:08  来源:上观新闻

由上海市网信办和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联合创办的上海辟谣平台,今天推出了2018年谣言榜,选出年度十大最热谣言。

谣言榜插图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对这一年里出现的谣言进行梳理发现,谣言传播较以往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谣言变本加厉煽动情绪

结合事件关注度、迷惑性等维度,上海辟谣平台发布2018年谣言榜,10条上榜谣言中有6条涉及公共安全领域。总体来看,2018年全年,公共安全领域的谣言频频出现,略高于其他类型的谣言。

梳理发现,谣言扎堆的同时,造谣者的手法也有新“套路”——夹带情绪说“故事”,包装谣言成“腥闻”。

新闻消息的写作中,记者用词严谨客观,行文风格短平快,并尽可能不夹带主观情绪。而在谣言的炮制过程中,造谣者竭尽全力捏造细节,并大量使用能煽动情绪的字词,再加入近期时间和具体地点等真实信息,把虚构情节包装成非虚构;发布谣言时,又把自己包装成揭开黑幕的义士。

2018年1月16日晚,一条“8岁小学生坐公交车被暴打”的帖子在网络上热传:“一名50岁男子与一名8岁孩童在公交104路上因让座问题发生纠纷,男子将孩童殴打致重伤,后司机与乘客报警,将打人者扭送派出所,被打孩童送医救治。后在派出所处置过程中,50岁打人者态度恶劣,孩童母亲用尖锐物将其眼睛戳瞎。”孩子、让座、殴打、报复……这些本身就会引发大量关注的要素和情节,再配上“坏人变老了!”“妈妈奋起反击”等有明显情绪倾向字眼的标题,刺激一众网友的怒点和同情心,使得这条粗制滥造又夹带戾气和血腥的谣言大量流传,引发大量网友关注和热议。虽然,上海警方迅速查明真相出面辟谣,并抓获了散布该消息的嫌疑人,谣言事件也于1月19日前后就基本平息,但谣言对中老年人群体的形象,乃至城市形象都有一定伤害。

再如“黑心诊所买小孩当推拿练习活教材”“人贩子光天化日抢大男孩卖器官”两条上榜谣言,造谣者恶意解读网传视频,再以“拐卖小孩”“卖器官”等令人浮想联翩的字眼,诱导公众情绪。从可以统计的数据来看,这些谣言视频出现在网络后不久,就有百万次的点击量;而通过微信群、短视频平台等无法统计数据的渠道传播的量,要远远高于“百万次”。这类谣言让群众活在恐惧的阴影之下,变得人人自危。真可谓,谣言猛于虎。

当然,遇到此类谣言也并非无解,网友只需记得,若这类消息既不是来自官方渠道,也无法从权威媒体的报道中找到,而是发布于一些毫无公信力可言的自媒体,那多半就是谣言了。

短视频谣言猛如虎

今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截止到今年6月30日,我国网民的数量达到了8.02亿人,其中有74.1%的网民看过短视频。2018年11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今年发布的一项针对2000多人的调查中提到,87.7%的受访者称自己在网上遇到过短视频谣言,其中25.8%的受访者表示“遇到过很多”。调查中,受访者认为短视频谣言主要集中在明星八卦(54.7%的受访者)、生活健康(43.4%)、社会安全(38.2%)、食品药品(36.5%)、科技成果(34.4%)等领域。

相比于被称为“短视频元年”的2017年,2018年短视频谣言的传播量和影响度都大幅上升。抖音、快手、微视等短视频平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谣言。如2018年11月,抖音上就流传过一段假双黄蛋的制作视频,获得数万点赞。记者求证后发现,这其实是一种名为“水宝宝”的玩具。

抖音视频

在上海辟谣平台选出的年度十大最热谣言中,有5条谣言都是通过短视频进行传播的。

2018年上半年,“汽车行驶过程中忽然飘浮,方圆5公里被封锁”的谣言中,流传的视频拍摄于一个路口,两辆车子开着开着忽然飘浮起来,后面第三辆车子似乎是吓到后退。一同流传的文字则称:“昨天上午发生在甘南地区的奇特现象,当天下午中科院的研究人员到场,武警部队封锁了方圆5公里的地域 。”记者核实发现,这其实是一段通过后期特效软件制作出来的短视频,与中科院和武警部队没半毛钱关系。

网传视频

“高铁工程误挖暗河致洪水滔天,120多名工人来不及逃命”也是通过短视频传谣。视频中,巨大的洪水如海啸一般,夹杂着泥沙从远处奔涌而来,近处的人群开始狂奔逃命,但最终洪水还是冲走了房屋,从视频中看似乎还有村民被冲走。传闻称这是“贵南高铁,荔波县朝阳隧道,隧道开挖挖到暗河了,具体伤亡人数目前还在统计人数!”视频被制作成了多个版本在短视频平台上流传。真相则是,“贵南客运专线透水事故”被严重夸大,网传视频拍摄的是老挝一水库的溃坝事故。

网传视频

短视频时代,“有视频有真相”观念也会让人先入为主地相信谣言视频中的内容,无形中为谣言提供了寄生的土壤,也加大了辟谣的难度。

造谣者最爱用这些词

记者整理了2018年上海辟谣平台栏目中的谣言文本,将文本进行词频分析。

谣言文本词云图

对这张云图进一步分析发现,造谣者的用词也有一定规律。谣言文本有高调博眼球、冒充真权威、剧情勾情绪、煽情求转发等一系列手段。

首先,除了“震惊”“传疯了”等词以外,“注意”“警告”“严正提醒”等词常被用在谣言开头,通常还会添加“!!!”。

接着,谣言文本会假借名头,如“某某医院”“某某教授”,甚至还会使用“网信局”“交管部”等机构名称,但只需要用搜索引擎查询就会发现,相关机构、人员大多都是杜撰;即使少数人名真实,也纯属盗用,他们根本没有发布过相关言论。

第三步,加上会引发人们的恐惧、同情、愤怒等大幅情绪波动的情节。这些谣言剧本中,“病毒”“癌症”“感染”“小孩”“偷肾”等词都是造谣者最喜欢的关键字。

最后,谣言末尾会再加上一句“求转发”的语句。此前,不少谣言以“不转不是中国人”“转发不到10万就完了”等“硬核”态度来要求转发,此次梳理,记者发现“短视频体”求转发已悄然成新风——我们不要您点赞,只是需要您转发。

如果网传文字、图片或者视频完全符合以上情况,不用怀疑,这一定是谣言。

记者手记:不妨微微等等再信

2018年10月20日以来,国家网信办已经全网处置“傅首尔”“万能福利吧”“野史秘闻”“深夜视频”等9800多个自媒体账号。国家网信办还先后约谈了10多家客户端的自媒体平台,就各平台存在的自媒体乱象,责成平台企业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按照全网一个标准,全面自查自纠。此举意在整治包括造谣传谣在内的自媒体乱象,相关主管部门对于打击网络谣言绝不手软。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微信微信,微微相信。”表面上它是在说微信,实质上是在讽刺隐藏在各大网络平台中那些纷纷扰扰、真假难辨的谣言。

那么,如何在网络平台等源头上进一步控制谣言的出现呢?

第一,资讯提供者在表达和分享的过程中必须自律,切勿不择手段博取眼球。不顾社会影响的唯利是图,终究不会长远。

第二,网络平台需制定更有效的惩罚机制。上海辟谣平台在辟谣过程中发现,不少造谣者手上拥有多个可以发布信息的渠道,即使其中一个发布渠道被封禁,另一个发布渠道立即成为新渠道,继续散布相关谣言。以微博为例,若有网民在微博上发布不实信息,一经证实,微博官方会对相关发布者处以停止更新数日、停止被关注数日等处罚。但对于狡兔三窟、坐拥多个账号的造谣者,这样的处罚意义并不大。

此外,还需提高造谣者和传谣者的违法成本。近几年,对于一些已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造谣者,已有多地警方依法对其处以行政拘留数日的处罚。但当下,网络环境今非昔比,公众接受和反馈信息的速度和渠道也今时不同往日,建议相关部门针对谣言治理制定更完善的法律法规。

不可否认,从源头上完全遏制谣言出现是有困难的。一旦谣言爆发,其“第一落点——网络平台”和“终端——看到谣言的群众”也需具有甄别谣言的能力。

从网络平台的技术层面来讲,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以及今日头条等平台目前已可以实现通过用户举报、官方提醒和覆盖谣言等形式来遏制谣言流传,此举对遏制谣言卓有成效。那么,相关短视频App是否可以升级其辟谣机制,学习微信等专门开设的辟谣渠道以及推送等功能,让网民在刷短视频同时免受谣言侵害。各大网络平台,可以像精准投放广告一样,利用算法和其他技术手段精准发布辟谣信息?

对于终端读者来说,重中之重是提高自身科学素养,遇到疑似谣言不要随手转发,而要随手求证。这里提供一个方便的办法,就是通过解放日报·上观新闻App、上海辟谣网站(piyao.jfdaily.com)、上海网络辟谣微信号(ID:piyao021)等方式给后台留言,平台将以最快的速度核实真相。如果遇到无法即时核实的信息,与其“微微相信”,倒不如“微微等等再信”,给权威媒体一些求证的时间。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