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年,济宁经济铺开新图景!

2018年11月17日12:25  来源:济宁晚报

骑着电瓶车、看着iPad……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这应该是年轻人周末郊游的场景,但在如意的纺纱工厂里,这也是工人们每天的工作日常。与以往上百人争相忙碌的车间不同,十多人通过智能化设备即可控制几百台机器,纺纱、断纱出错率几乎为零。

这是我市诸多企业车间“动能转换”的一个片段,伴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在新旧动能中的“蜕变”,先进设备逐渐代替了重复性劳动,信息系统革新了管理方式,生产周期不断缩短、人均产出和效率大幅跃升。济宁经济“旧家底”因此转出了新效率,大批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得以迅速发展壮大,煤炭大市脱去了“黑色外衣”,一幅“新经济”图景正在展开。

破题

打破煤炭大市的发展症结

“旧家底”焕发新活力

作为山东老工业基地,我市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年产原煤8000万吨、占山东省的一半,是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13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和7个煤化工产业基地之一。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市面临着“两个30%、两个70%”的发展症结,即:煤炭产业增加值占工业的30%左右,煤炭税收占地方税收的30%左右,传统产业占工业的比重在70%左右,重化工业占工业的比重在70%左右。

如何打破“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克服“路径依赖”,实现“凤凰涅槃”?多年前,我市便开始了转型发展的探索和实践,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作出了“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重要指示。我市牢记总书记重托,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一方面把信息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先导性、引领性产业,打出了政策引领、集群发展、招大引强等系列“组合拳”,全力打造山东大数据产业、软件产业、智慧城市产业、智能机器人产业“四大高地”;另一方面,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让“旧家底”改出新效率。

五年来,我市煤炭产业、重化工业占工业比重逐年降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去年,我市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占工业比重分别提高到79.1%、59.4%和66.9%,高新技术产值达到1900亿元,占工业比重达到30.9%。我市以制造业、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体系已经形成,告别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困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信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主营业务收入五年增长了2.8倍,列统企业由93家增加到638家、增长6.9倍,实现利税63亿元、增长3.2倍。先后荣获国家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市、国家“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国家北斗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国家“十二五”智慧治理领军城市,济宁大数据产业园与济南高新区、青岛市西岸新区并列全省三大大数据集聚区,我市被省委省府命名为“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发展

汇聚新技术 新模式 新业态

本土企业释放新动能

日前,记者走访了本地几家企业,它们大都从传统制造业转型而来,年交易额呈现“指数级”增长。令人惊叹的是,这些企业高速发展背后没有传统规模和资本的联姻故事,也没有一贯常见的厂房和机械的重复扩张,几万元起家的小公司十多年间发展至年交易额几十亿大企业,传统制造业拥抱新业态蜕变为朝阳行业。

“五年来,在信息产业的引领下,我市培育了创新的土壤,企业与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得以快速融合,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以及品牌高端化全面跟进,在新旧动能的快速转换中,本土企业效益和规模实现快速增长。”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

广安车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以汽车行驶记录仪起家,12个年头,从四、五个人的小公司发展至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的大企业,从单一电子产品延伸至商用车后服务全产业链,并在二手车线上、线下市场成为首屈一指的“行业老大”。

“这一切蜕变都源于一个小芯片。”采访中,广安车联董事长何兆安谈及企业发展多次提到北斗芯片,2011年,正是由于它的加入,让原本只做单一电子产品生产、销售的传统制造企业,多了一个链接外界的窗口,大量用户信息让企业萌发出研究新产品的念头。也正是这个念头,让广安北斗车辆监控平台迅速问世,企业实现了生产与服务的跨界融合,致使随后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2015年,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广安车联再次拥抱新技术、新业态,深度挖掘大数据带来的红利,线下、线上二手车服务平台、蜗牛货车O2O平台以及二手车市场管理系统相继上线,形成了商用车后市场生态化平台,覆盖商用车后市场服务全产业链服务市场。

“四新”、“四化”让广安车联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新旧动能转换成就了“企业芳华”。采访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中煤集团从传统工程制造到机械电商平台、智能制造的跨界融合;博特精工从传统制造向高端装备的华丽蜕变;如意集团在四新四化引领下的产业智慧化、品牌高端化……它们都在诠释着“新旧动能转换”为企业带来的高质量、高速度发展。

跨越

依靠大数据+产业基础

“制造”向“智造”转变

伴随着快节奏市场竞争,消费品市场对产品上市时间要求越来越短、对样式需求越来越个性化,智能制造已成为消费品制造业发展的迫切需求。2018年,全国消费品工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现场交流会议在我市召开,来自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对我市“智造”给予高度评价。

“济宁作为制造业大市,自2015年以来,通过顶层设计引领、示范引领、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引进,加快推进智能制造与传统产业融合。”业内人士说,近年来,企业生产成本连年降低、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升级周期缩短、产品不良率减少,智能制造“赋能效应”逐步显现。

采访中一个个实例再次验证了这一点。在我国,一套新款服装从面料设计、生产到制成服装,最快需要60天,而我市本土企业——如意集团只需要15天。它是怎么做到的?智能制造。目前,该公司利用纺织行业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如意纺技术”,扩能形成国内规模最大的毛纺服装产业链和棉纺印染产业链,架构了“互联网+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纺织服装发展模式。

“打开微信,就能定制衣服,尺寸、面料、款式、颜色、印花、价格等全都自己选。”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看似简单、便捷的操作,却让我市不少传统服装企业从低毛利的“厮杀”中突围出来,实现了逆袭式快速发展。一个小小的创新或许就能打开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启一种新的盈利模式。

数据显示,去年制造业利润率达到6.3%,比2013年提升了1.4个百分点,效益明显提升。目前,在创新驱动引领下,“智能制造”正释放新的动能:荣信煤化实施30万吨焦油加氢技术改造项目,实现了甲醇驰放气的综合利用,又拉长了焦油、粗苯的产品链;军民融合企业英特力公司与IBM合作的自主安全高性能服务器生产线首批产品成功下线,摆脱我国生产的服务器无“芯”的被动局面;碳素集团开发的碳微球、萘系中间相、碳纤维等新型碳材料,填补了国内空白;太阳纸业推出世界上第一张“无添加”生活用纸,通过美国FDA食品级鉴定、欧盟AP食品级鉴定。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