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济宁市道德模范】马金娥:传承好家风 数十年照顾8位老人

2018年11月05日15:38  来源:济宁新闻网

马金娥,女,1957年6月出生,济宁市鱼台县清河镇田庄村村民。她是一位孝顺的媳妇,尽管身患多种疾病,却忍着病痛,先后照顾着奶奶、公公、婆婆、母亲、丈夫的3个姑姑和三叔共8位老人。面对许多村民夸奖时,她总是笑着说:“做人要对得起良心。”这一句简单的话,就是60岁的鱼台县清河镇田庄村村民马金娥四十多年的真实写照。

三叔卧床67年,马金娥悉心照料40余年

1975年,马金娥嫁到姚家,那时家里还很穷,住着3间“土里围”。马金娥和丈夫住西间,奶奶和三叔姚树良住东间。姚树良18岁时因病瘫痪在床,马金娥嫁到姚家后,照顾三叔的重担从此落在她的身上。

俗话说,床前百日无孝子,很多子女在父母刚刚患病时都百般孝顺,时日一长便懈怠甚至不愿再管。三叔姚树良下肢瘫痪,常年卧床不起,吃喝拉撒全在床上,照顾起来自然是困难重重,但马金娥却从不抱怨,悉心照顾。为了防止三叔得褥疮,马金娥给他特制了上下两层的床,下铺用来休息,上面除铺上厚厚的垫子外,冬天再铺上5层褥子,上铺则拴上一根粗绳子,让三叔定时拉紧绳子锻炼身体。在马金娥的精心照顾下,84岁高龄的三叔从未得过褥疮。

为了三叔姚树良的健康,马金娥每天精心调配膳食,一天三顿饭不重样,保证每天两个鸡蛋,每天要有荤菜;知道三叔爱吃水饺和包子,她包了水饺、蒸了包子放进冰箱,保证三叔一周有5天能吃上包子或水饺。不管啥时候去送饭,只要三叔说不喜欢吃,马金娥立马就重新去做。三叔有时想吃鸽子或乌鱼,但村里没有卖的,马金娥就骑车到近30里路远的县城去买,做好后趁热送给三叔吃。三叔不喝隔夜开水,马金娥每天早上都烧好开水,将三叔的暖壶灌满,并及时买来三叔喜欢喝的茶叶。马金娥这样坚持了40余年,始终让三叔顺心顺意,不留一点儿遗憾。马金娥说:“孝顺孝顺,对老人不能只是孝敬,最重要的是顺着,让他顺心。”

2014年底的一天晚上,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三叔突然发起高烧,丈夫和邻居外出打工,情况紧急,马金娥立即打通村卫生室的电话,得知卫生室大夫去外地学习没有回来。她想到下这么大的雪120也上不了路,看看因高烧昏迷的三叔,她毅然推出地排车,费尽全身力气,把三叔背到车上。怕冻伤老人,她又为他裹上两床被子,再用绳子把老人固定好,自己拖着伤寒腿,一瘸一拐地拉着三叔赶往镇医院。天黑路滑,寒风刺骨,她每走一步都无比艰难,特别是在上岗爬坡的时候,怕老人失去平衡,她都是跪在地上,一点一点的往前挪,肩膀被绳子勒得肿疼,棉裤腿也磨透了,膝盖都磨出了血,风一吹钻心的疼,她依然咬着牙坚持,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三叔的命就在自己手上,早到医院治疗就能保住了他的命。路上,三叔突然咳嗽两声后,憋得急促地喘起来,马金娥立即停下来,用手小心的往外抠痰,怕痰抠不干净进入气管,危及生命,她便用嘴往外吸痰,直到三叔呼吸有些顺畅了才停下来。由于出汗太多,马金娥的整个身子虚脱了,口干舌焦,浑身无力,她就抓把雪解渴。经过两个小时的拼命努力,终于出现在医院的大门口,而马金娥却瘫坐在雪地上昏迷了过去。传达室的老大爷见此情景,马上喊来值班大夫,把他们两个人送进急诊室分别进行抢救。马金娥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不要管我,俺三叔高烧,快去救他啊。大夫说,老人没事了,幸亏及时送来了,如果再晚点来,恐怕就没命了。她听后才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三叔姚树良常说,没有金娥,我早死好几回了。

以后每次生病,马金娥都把医生请到家里来。三叔不喜欢做轮椅,很少出家门,马金娥夫妇除了经常陪三叔聊天外,还定期找来村里的老人来家里陪他。农忙时节,因为不放心三叔一个人在家,马金娥给三叔买了个老年手机,方便联系,接到三叔的电话,就立马回家。

2005年,马金娥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经常腿疼,重的时候在床上躺了3个月。现在还经常忍着痛做家务,照顾老人。“三叔什么财产也没有,别人不明白俺是为了啥,有人还说俺傻。”马金娥说,“因为三叔是俺家的亲人。”去年,三叔姚树良去世了,马金娥还保持着多年养成的习惯,每天到三叔的房间看看。

伺候过8位老人,主房让老人住,自己住配房,被村民称为“敬老院院长”

每天早晨五点左右起床,然后就到各个房间端屎倒尿,收拾卫生,之后烧开水,做早饭,再伺候老人吃饭,每天晚上十一点之前没上过床。这就是马金娥日复一日的生活,四十多年来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

因为人好心细有耐心,马金娥与老伴双方的老人都愿意隔三差五的到她家里住上一段时间。“姑姑们都很孝顺,想陪着奶奶一块住;她们喜欢俺家的氛围,住着舒心。”丈夫姚辉旭回忆起妻子马金娥伺候老人的情景时,仍然激动不已,“那时家里有三间房,三张床,住了5个老人,晚上我只能到外面借住。马金娥每天做完家务,就陪着老人们聊天,屋子里笑声不断。”“家里老人多了,热闹了,只是有点挤,走路都人碰人,有时连站脚的地方都没有。串门的邻居说,你家开了敬老院。”姚辉旭说,从此马金娥被村民们称为“敬老院院长”。

由于伺候的老人们饮食习惯不同,往往一顿饭要做上三四次。村里人看到马金娥的辛苦,曾经劝她,自己的父母、公婆,养就养了,三叔、姑姑,没义务养,一住就住好几个月,吃喝拉撒的,就像开了个敬老院,就是铁人也要有个休息的时候。“照顾老人这些事情我已经做习惯了,并不会觉得太累。”马金娥说,“俺伺候老人是福,每个人都会老,以后孩子们也会这样照顾我们的。”。

如今,马金娥的奶奶、公公、姑姑们和三叔姚树良都已去世,婆婆99岁,母亲96岁,都需要人照顾。在一个不大的农家小院,婆婆住西屋,母亲住东屋,自己和丈夫住配房,马金娥每天依然蹒跚着洗衣、做饭、陪老人聊天。

为照顾老人,基本没出过远门,庆幸的是家里有了“孝”这一传家宝

“说起马金娥的孝顺,村里人没有不竖大拇指的。我从小时候开始就经常见她给三叔端好饭菜,然后自己一边吃着馒头和大葱,一边匆匆下地干活。”这是鱼台县清河镇田庄村45岁的党支部书记姚合顺对马金娥的印象。马金娥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照顾老人上,因为牵挂着老人,她很少出远门。女儿嫁到了济宁,马金娥只去过两次,但是她无怨无悔:“孩子们想俺了,可以来家里。俺最清楚老人们想啥、喜欢啥,不放心别人照看。”马金娥总是记着老人们的生活习惯,比如婆婆不吃面条、不喝稀粥,三叔不吃剩饭、不喝隔夜的开水……精心照顾老人、做好每个细节,她继续当着一个合格的“敬老院院长”。

马金娥的母亲当年也向马金娥一样,精心照顾着马金娥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用实际行动深深地影响着马金娥。与马金娥谈起她如此无怨无悔付出的原因,马金娥说,母亲经常教育她:“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孝顺,如果连自己的老人都不孝顺,那就枉为人了。是人都会老,孝顺老人,也是为自己的将来积福。”马金娥把母亲的话牢记在心,把父母孝顺老人的行为看在眼里,孝顺老人的观念就在心里扎了根。

马金娥姊妹七人,她是老三,从小听话能干活,姊妹中就她没有上过学。父母都是农民,没有文化。但姊妹七人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都非常孝敬老人。在两代老人的影响感染下,马金娥的女儿们、孩子们在工作之余,也忘不了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回家探望,尽自己所能帮母亲分担家务。

马金娥照顾的八位老人中,婆婆如今99岁,母亲如今96岁,丈夫的爷爷享年84岁,丈夫的奶奶享年97岁,大姑享年92岁,二姑享年84岁,三姑享年82岁,瘫痪在床的三叔享年84岁。马金娥婆家和娘家老人们的长寿,正是源于两家人“孝老爱亲”的家风和整个大家庭的相亲相爱。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