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了四合院去考古,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的这名教授火了!

2018年09月05日10:30  来源:济宁新闻网  作者:冯玉珠

济宁新闻网讯(记者 冯玉珠)从农民到工人再到县委秘书,这个经历相信让很多人都难以置信。其实,这个华丽的转变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他又先后转岗多个部门,从政界到文坛,一步一个脚印的靠近自己的梦想,并最终成为济宁历史文化学界的领军人。他就是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贾庆超。

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贾庆超单独拥有一个办公室,在老师和同学们眼中,他在学校的地位无人能撼动,是名副其实的“国宝级”人物。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贾庆超的头衔却越来越多:济宁市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邹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济宁市伏羲文化研究院院长,洙泗书院文化园创始人,世界孝德文化济宁基地主任及多种国内外文化学术组织的兼职。

现在作为一个受人敬仰的学者,很难想象贾庆超当年刚参加工作时却是政界的一颗明星。他出生于嘉祥县纸坊镇,文化大革命中断学业回村务农。1971年招工当了营业员,因为文笔好,随后担任嘉祥县商业局秘书、团委书记;1976年为嘉祥县委办公室秘书;1978年高考进入曲师大中文系带薪学习;1981年省委组织部选调赴万张公社锻炼;1982年任嘉祥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以后又相继在嘉祥县广播局、嘉祥县文联任职。仕途上的一帆风顺,并没有让贾庆超踏实下来。“我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个人的命运是什么呢?那就是我热爱的文史研究,追求文化,所以说那个时候我就立志做历史文化研究。”

众所周知,在嘉祥有两大历史文物,一个是武氏祠,一个是曾子庙。小时候贾庆超对这两个历史文物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好感,直到后来上完大学,才知道它们的重要性。随后,他开始将注意力放在了对武氏祠和曾子的研究上,并一发不可收拾。

这两本书一本是《武氏祠汉画石刻考评》,是目前我国研究武氏祠最完整、最详尽的一部著作。另一本是《曾子校释》,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曾子的专著。这两本书是贾庆超历经5年时间所写的,可以说凝聚了他多年的心血。

随着这两本书的出版,贾庆超逐渐引起了文史界的注意,后来,他从嘉祥直接被调到了济宁市文物局,从事考古研究。到了一个更高的平台,贾庆超更加如鱼得水,视野也变得更加广阔,他开始把整个济宁的历史文化作为研究的重点。

“我们这里是孔孟之乡,但是为什么叫孔孟之乡呢?为什么孔子没有生活在别的地方,而是生活在我们这个地方了?孔孟之乡的称号珍贵在哪里?它怎么起源的呢?”随后的时间里,贾庆超开始试着剖析孔孟之乡的根源,在这个过程中,受文物局老局长的启发,他准备走遍泗河全程,沿着泗河两岸探寻历史的足迹。然而,那时候单位经费比较紧张,没有钱支持他完成这项任务,但对历史的痴迷,让贾庆超无法停下自己的脚步。

“我也离开嘉祥了,嘉祥县委有我的一处四合院,我就不要了,卖掉了,用卖房子的钱,我就走泗河,出发考察,参加会议,找资料,包括出版著作。”

提起邹鲁文化,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邹鲁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流,在数千年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大家可能有所不知,邹鲁文化研究的开拓者就是贾庆超。

邹鲁文化的提出,正是得益于贾学超走泗河的研究所得。当时也有学者发表不同看法,既然有鲁文化、齐鲁文化,就没有必要再提邹鲁了,认为多此一举难以成立,否则会引起概念混乱。而贾庆超敢于应对质疑,首先对“邹鲁”这一基本概念进行厘定和廓清,从1994年筹划运作,到2004年《邹鲁文化研究》三卷本由中华书局出版,正是十年磨一剑。该书的面世,是邹鲁区域中的集成之作、填补空白之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丰富中华文明史的基础研究有重要贡献。

这几十年,贾庆超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邹鲁文史研究为主攻方向,构建儒家人学思想教育体系,构建以黄河下游汶泗邹鲁为基础、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东方文化理论研究框架。曾在台湾及东南亚讲学,在人民大会堂作国学报告。参与创办国际孔子文化节、曾子文化节,参与策划济宁文化名市等大型文化传承工程的规划建设,多次组织发起国内外学术研讨会。目前,他虽已经退休,但依旧在发挥余热,致力研发孔孟之乡首善之区特色三大系列项目:包括以泗河为主动脉的伏羲始祖文化旅游产业带;以曲阜洙泗书院为龙头的书院教育系列;城乡国学教育特别是与体制内教育并行的双轨制教育体系的探索。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