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农民工”坚守19年献血200次

2018年07月20日15:41  来源:济宁新闻网  作者:张广真

济宁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广真)2018年7月18日,对微山县两城镇计生办职工郝隆来说是一个非常有纪念的日子。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二百次参加无偿献血,他自1999年5月第一次参加无偿献血,从此,便一次又一次地伸出友爱的臂膀,积极地参加这项“爱心事业”,从没有停止他无私奉献地脚步。

一开始他坚持定期捐献全血,2005年,他在血站了解到一种更为健康、快速、有效地献血方式——捐献血小板。从那时起,他选择了献成分血,并且每28天(从2012年开始每半月)献一次血小板。

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多,他对献血的意义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他认为这是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奉献,是爱的奉献,是救死扶伤的高尚行为,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友爱之情,是许多伤病患者生命延续的健康保障,是真正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他还向中国造血干细胞库捐献了造血干细胞血样,成为了一名“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志愿捐献者。到目前,他已献全血30个治疗量,血小板和粒细胞330个治疗量,共计360个治疗量折合全血10.02万毫升。按照每个治疗量救助一个病人来算的话,已经为300多病人的康复提供了新鲜血液。目前,在全济宁市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他的献血量居列榜首,在全省卫生计生系统当中献血量名列前茅,在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当中无偿献血量达到9.5万毫升以上的也为数不多。

这么多年,他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呢?又是什么力量在支持着他这么做?据郝隆介绍,是“感恩的力量”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在支持他推动他,促使他长期坚持不懈做这项公益事业。

故事要从郝隆年少时说起。在他5岁时,父亲在山上开采石头时,因意外去世,丢下年幼的他和母亲、还有三岁的弟弟。面对突然袭来的变故,母亲坚强地用双肩把他与弟弟托起,一人撑起了这个残缺的家。为了让他与弟弟都能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母亲不辞辛劳地干活,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打草包、忙农活,直到深夜才休息。在农忙时亲戚朋友们也都纷纷伸出援手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母亲一直教导郝隆与弟弟“长大后要好好做人,回报社会、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好人”,这一切他都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心里,从那时起他就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社会。

1992年中学毕业后,在政府的帮助下郝隆到乡计生办做了一名临时工,这更加深了他对“感恩”一词意义的理解。为报答母亲的养育及党和政府的培育之恩。他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能力选择了通过无偿献血这项爱心工程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他还说:“我是农民工中的共产党员,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展现新时期农民工的良好形象,树立标杆意识。”

在感恩信念的坚持下,无论天气如何恶劣,只要接到血站的用血通知,他都会准时到达,捐血救人。为了准时到达血站,他每次都要5点多钟起床,坐公交车或自己骑车赶往血站。

2010年12月30日下午,郝隆接到血站的用血通知,第二天早上虽然天上飘着雪花,他还是冒着凛冽寒风从几十公里外的家中,骑车赶到了济宁中心血站。当时身体还没有暖和过来,血站的医务人员告诉他说“有一位特殊病人需要粒细胞,问他是否愿意捐献”。在对粒细胞知识并不了解的情况下,为了这位特殊患者的需要,他还是毅然答应了。在捐献粒细胞的过程中,他才向血站的同志们了解了粒细胞的作用,它主要是用于化疗病人增强白细胞功能的。

他用无私的奉献践行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他的坚守和付出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多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荣登“中国好人榜”、被评为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山东省劳动模范等。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