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韶遗韵,尽善尽美——解读祭孔乐舞

2009年09月09日08:00  来源:杨义堂的博客  作者:杨义堂

  钟磬与琴瑟的合奏一次次响起,像从远古传来的圣哲的叮咛,清朗而又舒缓;


  峨冠与博带的舞步一遍遍上演,数千年的历史在裙裾间飘飞,让人恍如隔世。


  曲阜孔庙恢复祭孔活动和举办孔子文化节已经有四分之一世纪了。每年的孔子文化节,祭孔大典都是最核心的活动,每次祭孔大典上,祭孔乐舞又是最华彩的篇章。然而,每一次观赏祭孔乐舞时,人们在新奇过后,总是充满了不解与困惑:这是什么?从哪里来的?表达的什么意思?


  因缘际会,2005年以来,我有幸参与策划和组织了每年孔子文化节期间的祭孔大典活动,三年多来,在古柏深深、殿堂巍巍的孔庙里工作,伴随着晨钟暮鼓寻觅天籁之音的真谛。


  一天中午,我坐在孔庙杏坛的栏杆上假寐,思绪早已飞跃千年,溯流而上,在中华礼乐文化的源头久久徘徊,恍忽之间,幡然顿悟:祭孔乐舞难道就是发源于4000多年前尧舜时代的、目前已经失传了的箫韶乐舞?!不是么,她融歌、乐、舞、礼于一体。歌,颂圣贤之德,乐,合中和雅韵,舞,表谦逊礼让,正符合孔子对韶乐“尽善尽美”的评价!她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5000年礼乐文明的代表!而且,她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大型交响乐,开启了日本、韩国、越南等东亚国家音乐文化的长河,在世界音乐史上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


  祭孔乐舞的历史比祭孔还要长


  中华5000的文明史,就是一部礼乐教化的历史。在中华文明的起源阶段,即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音乐舞蹈就早早地走出了荒蛮神秘的巫觋文化,成为中华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六代乐舞,即黄帝时期的《云门》、唐尧时期的《大章》、舜帝时期的《大韶》、夏禹时期的《大夏》、商汤时期的《大镬》、周武王朝时期的《大武》等。其中《云门》、《大章》、《大韶》、《大夏》所代表的各代,都是由禅让得的天下,称为“文舞”;《大镬》和《大武》均是为武力夺取天下的君王歌功颂德,属于“武舞”。文舞武舞,象征文治武功两种统治方略,成为华夏礼教的正统仪典。


  《大韶》是舜帝时代的乐舞。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记》上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为了用音乐教化人民,他模仿凤凰的形状,用竹子制作了凤箫,用泗水之滨的浮石制作了石磬,创作了乐舞《大韶》,用来歌颂帝尧的圣德,并示忠心继承。《竹书纪年》载:“有虞氏舜作《大韶》之乐”。 因为是以竹箫、石罄为主要伴奏乐器,又名《箫韶》。韶乐演奏的时候,乐队吹奏着形似凤翼的排箫、凤凰展翅的旋律。堂上堂下,百鸟朝凤,出现了一个凤鸟的世界。


  西周初年,周公旦“制礼作乐”,将六代乐舞整理增删,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礼乐制度。六代乐舞被称为宫廷雅乐,是中国音乐舞蹈的高峰,是乐舞文化进入成熟期的里程碑。


  西周雅乐分为祭祀乐和燕飨乐,祭祀乐用于祭祀天地、四方和祖先,乐舞称作佾(yi)舞,燕飨乐用于朝堂、宴会、婚庆等,乐舞称作队舞,这就是佾舞的由来。对乐舞的人数和排列方式,周礼明确规定 :“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二。” 跳佾舞的人数是法定的,如果诸侯用八佾,就要犯僭越的罪名。鲁国的大臣季平子将“八佾舞于庭”,孔子大呼“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这就是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来源。乐队的排列方式,周礼也规定,在月台的四面设乐队的,叫宫悬,是周天子享用的音乐。三面设乐的叫轩悬,是诸侯用乐。二面设乐的是判悬,是大夫用乐。一面设乐的,是特悬,是士即普通的贵族享用的音乐。这种编制完备的大型演奏乐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交响乐团,比西方交响乐之父——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早了2000多年!


  由于春秋初年周平王迁都、诸侯征战以及“郑声”等民间俗舞的冲击,西周雅乐“礼崩乐坏”。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文舞中只剩下《大韶》,武舞中只剩下《大武》了。所以老夫子只能对《大韶》、《大武》进行评价:“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而无缘欣赏六代乐舞的原貌了。孔子闻韶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17年,孔子来到齐国,耳闻目睹了韶乐的演奏盛况,不禁心醉神迷,陶醉于音乐的世界里,竟然“三月不知肉味”。


  《隋书》等历代典籍中记载了孔子之后《韶乐》流传的历史:“秦始皇灭齐,得齐《韶》乐;汉高祖灭秦,《韶》传于汉,汉高祖改名《文始》。”秦汉时期均把《韶》定为祭祀之乐。曹魏时期,魏文帝曹丕将《文始》复称《大韶》。至南朝梁武帝,自定郊庙祭祀乐,以《大韶》名《大观》。《韶》乐虽改换名称,但仍居于帝王用乐之列,在祭天、祭祖和祭祀孔子时表演的都是《韶乐》。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