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蘑菇撑起“致富伞”——产业扶贫激活“造血”功能

2016年12月06日14:03  来源:济宁新闻网  作者:记者 杨素梅 谷雨 通讯员 李呈龙

邹城市太平镇太平一村,贫困户陈景英正在给菌包喷水。

济宁新闻网讯(记者 杨素梅 谷雨 通讯员 李呈龙)“政府给我1000块钱,不如我自己挣的300元,更让我心安。”邹城市太平镇太平一村,贫困户陈景英望着墙角整齐排放的菌包对记者说,语气中透着一股成就感。

42岁的陈景英因患有婴儿瘫落下了终生残疾,自幼体弱多病。公婆离世,又留给家里近十万元债务。丈夫张运龙每月不到两千元的打工收入,几乎是全家人唯一的经济来源。“什么时候才能把欠债还上?”成了陈景英的一块心病。

就在陈景英犯愁的时候,镇里启动了食用菌种植产业脱贫项目。作为远近闻名的“食用菌之乡”,太平镇食用菌产业起步早,基础好,有不少食用菌生产基地。镇里因地制宜,与这些企业协商,由企业按照成本价向每个贫困户提供1000个菌包,每个菌包镇财政补贴1.5元,企业负责全程技术指导和蘑菇产品购销。贫困户负责种植,50天左右可出5茬蘑菇,按鲜菇3.5元一斤的价格计算,收入十分可观。

这让陈景英看到了希望。

与丈夫合计后,陈景英把闲置的一间空房子收拾出来,经过简单的消毒处理,就成了菇棚。这些小菌包来到这里“安家”后,陈景英整个人都提起了精神,每日悉心照料。

这个不到20平的小小菇棚,承载了全家人的希望。

“你看,这个叫秀珍菇,从出菇到采摘只需要5天,”陈景英之前曾经有过种植平菇的经验,再加上镇里的技术培训,说起蘑菇种植来,已然头头是道,“现在已经采摘了两茬了!第一茬卖了不到500块,第二茬卖了600多块,接下来差不多还能再出三茬,除去成本,能净赚一两千块呢!我还自己找到了销路,比企业回收的价格高,根本不愁卖。”

67岁的刘广德老人正在自家菇棚里忙活,村支书刘臣国在一旁耐心地进行技术指导。

和陈景英一样,太平镇刘庙村的几位贫困老人也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养起了“扶贫蘑菇”。 村支书刘臣国介绍,刘庙村共有8户贫困户养蘑菇,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开始的时候,经验不足,技术不过关,头两茬产出了不少畸形菇,达不到企业回收标准。现在已经逐渐走上正轨,蘑菇基本能在5天内售罄。

刘广德老人正在认真查看蘑菇生长情况。

太平镇扶贫办主任韩园园告诉记者,从开始种植蘑菇,到11月底,大部分贫困户卖完了第二茬蘑菇,平均收益在1000元左右。更重要的是,让这些贫困户通过自身劳动,收获了对生活的希望和对自身价值的认可,他们会逐渐实现稳定脱贫。

“我想着在院子里专门盖一间大棚,用来养蘑菇,他爸就不用出去打工了。我们俩一起努力,争取早点把欠账还上,等还完债,有了余钱再把旧房子翻修一下……”陈景英谈及未来的打算,一脸的笑意。

小蘑菇撑起“致富伞”,太平镇食用菌种植项目让首批11户贫困户初尝甜头。镇负责人表示,“扶贫蘑菇”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改变了过去政府“一头热”的扶贫模式,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原动力。明年后年,镇里将在今年基础上继续推广,带动更多农户脱贫致富。

10月14日,蘑菇种植技术培训班开课。 

吸收了充分的养料和水分,蘑菇正在茁壮成长,小小的菌盖犹如撑开的小伞。

第二茬蘑菇刚刚收完,大概经过5天左右的休息期,第三茬蘑菇就要出菇了。

刘庙村,养在社区互助养老院里的“扶贫蘑菇”。

刘庙村贫困户生产蘑菇

刘庙村贫困户生产蘑菇

11月11日,在太平镇扶贫办的积极帮扶下,刘庙村贫困户生产的1200余斤蘑菇被抢购一空。

11月11日,在太平镇扶贫办的积极帮扶下,刘庙村贫困户生产的1200余斤蘑菇被抢购一空。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