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古诗镶嵌在鲁锦中

2009年08月24日08:00  来源:济宁新闻网
 



  镶字鲁锦


  演示纺线过程


  在嘉祥等部分鲁西南地区,根据设计好的经纬,把有色棉线织成彩色家织土布的工艺,被称为"土布"。因其织工精细、绚丽似锦,被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定名为"鲁西南织锦",简称"鲁锦"。
  近日,嘉祥县仲山乡高庄村一位能将古诗织入鲁锦的高手--赵芳云,被文化部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绝活:织字入锦的技艺
  6月23日上午,赵芳云老人从内屋搬出闲置几个月的纺车。"以前我一直坚持织布,只要有空就坐在织布机前。"赵芳云说。
  在嘉祥县,赵芳云老人是唯一掌握在鲁锦中织入古诗技艺的人。她拿出一条色彩鲜艳的床单。展开后,记者在床单底部看到"接天莲叶碧空尽、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字样。床单的其他位置上,还织有"祝你平安、吉祥如意"的字样。
  同龄人不愿意学这种技艺,年轻人嫌织字太繁琐。赵芳云告诉记者,织字时,条纹字较为繁琐,一根一提;方块字织起来容易,三根一提。为了不影响鲁锦的整体美观,字要织的横平、竖直,字体大小尽量保持一致。由于工序繁琐,一天只能织几个字,完成一幅作品需要10天左右。由于这种鲁锦传达着"吉祥如意"的寓意,带有古诗的鲁锦价格高于普通的条纹鲁锦。
  在鲁锦传承过程中,鲁锦的图案纹饰不断推陈出新。由最初的斜纹、条纹、方格纹等发展到枣花纹、狗牙纹、斗纹等八种基本纹样。不同的纹样,象征着不同的寓意。"八个盘子八个碗、满天的星星乱挤眼",由合斗花纹组成盘碗,蓝白二色交织出星辰,天上的星星与人间喜筵交相呼应,既体现婚宴的热闹,还记录了民间以八为上菜单位的习俗。
  创新:独自发明织字工具
  随着鲁锦图案纹饰的更新,原有的织布工具逐步显现出局限性。赵芳云老人在鲁锦上织字时,感觉更是力不从心。她反复观察原有的织布工具,根据织布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她独自发明的织字工具"缯线",这种工具一端拴着铁钩、一端拴着螺丝帽。赵芳云介绍说,织字时,用铁钩钩住织布机、螺丝帽起到牵引彩棉的作用。平时不用时,就把螺丝帽收起来。完成一幅带古诗的鲁锦需要100多条"缯线",一根"缯线"只能负责牵引一种颜色的棉线。
  原来鲁锦的颜色比较单一,主要以蓝、黑色为主。仅有的绿色和红色是比较鲜艳的颜色,这些布料只是小孩子们的特权。其余的大被子、棉袍、大衣等主要采用蓝、黑色布料。
  赵芳云介绍,上色之前,布料需要放进锅里煮,并添加火碱等辅料。翻转布料时,需要戴上皮手套,稍有不慎就会烧伤手部皮肤。煮过之后,在锅里闷一会,再用石碾轧,经过这样程序的布料表面光滑、色彩亮堂。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市民对鲁锦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这一需求,赵芳云老人摒弃了河北粗布线纹粗、掉色、花纹单一的缺陷,借鉴市场上流行的面料和颜色,更新了原有的鲁锦面料和颜色。除了掌握普通的鲁锦图案纹饰外,赵芳云老人还能织出"迷魂阵"、"喜字锦"、"孔雀开屏"等数百种纹样。
  困惑:工序繁琐备受冷落
  随着现代纺织业的飞速发展,手工生产方式主导地位丧失,鲁锦这一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在嘉祥县乃至整个鲁西南,像赵芳云这样的鲁锦织造手艺人已经越来越少,传统技艺濒于失传。传统的纺线、染线已经退出日常的纺织程序。
  "……旋风子转,落子缠,经线姑娘两边站,织布就像坐花船,织出布来平展展……"流行于鲁西南地区的《棉花段》的歌谣,形象地描述了传统织布的工序。据介绍,鲁锦织造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需要72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工艺。据赵芳云老人回忆,七八岁刚学纺线时,她纺出的棉线粗细不匀、且容易断。后来技术成熟后,一天能纺1斤棉线、织14尺布,大约能够为男子做3个单褂。
  20世纪60年代末,生产队里组织村民集中织布,并详细划分工序。当时,赵芳云主要负责纺棉线。棉线的质量被划分为一、二、三个等级。为保证棉线质量,赵芳云放慢纺线的速度。速度比较快的村民四天能纺一斤,而她五天才能纺完一斤棉线。"慢工出细活",用赵芳云的棉线织出的鲁锦赛过洋布。
  动力:两种力量为她鼓劲
  "编席打篓能养九口、织布纺面也能糊口"。赵芳云说,除了作为当地女孩子必备的手工技艺,它还是养家糊口的一种谋生手段。目前和赵芳云同龄的老人,大都不再织布。孩子们大都经济独立了、家庭经济收入不再依靠这种手艺了。
  为什么还要坚持继续织布?家庭的变故是老人家继续织布的原因之一。赵芳云老人介绍说,自己唯一的儿子10年前因为车祸去世,赵芳云老两口帮儿媳抚养起两个孙子和一个孙女。目前,一个孙子正在青岛上大学,孙女正在上高中。
  "我要支持孙子上完大学。"身材不高的赵芳云老人坚定地告诉记者。另外,当地政府已经采取措施保护这一传统手工艺,这是赵芳云继续坚持织布的另外一个原因。
  为挽救这一濒临失传的民间工艺,从1986年开始嘉祥县有关部门对县内农家织锦进行调查,收集织锦纹样900余种。1985年以后,嘉祥县先后在济宁市艺术馆、山东省美术馆、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工业展览馆及北京等地举办了嘉祥织锦艺术展览,多次参加北京国际商品展示会、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大型展览活动。同时,当地政府和民间组织已投入40余万元用于采访织锦艺人,收集整理民间技艺和产品图样。1989年成立专门开发机构,拓展鲁锦市场。目前嘉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鲁锦研究室。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济宁市及嘉祥县有关部门制订了系列的保护措施和保护计划,准备用5年的时间,开展普查工作,摸清织锦图样、工艺流程、操作技巧和艺人情况,建立资料库。保护民间织锦传承人,支持和帮助织锦企业开拓市场。确定原生态民间织锦文化保护村,保护好织锦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使织锦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得以真正传承。借鉴现代科技和工艺,提高织锦生产效率,丰富、提高织锦的艺术表现能力。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