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从“输血”到“造血” 老马“翻身”记

2020年10月26日09:11  来源:济宁日报  作者:武旭 王婷婷

甜瓜已经销售完毕,马留申的三亩大棚揭去了塑料薄膜,围上塑料网养起了芦花鸡。大棚一旁是他今年刚流转的新土地,种上了玉米。还没等多大一会儿,马留申就骑着电动三轮车赶了过来:“今年你们来的晚,甜瓜是吃不上啦。”和记者一年前见到他时相比,马留申的精气神更足了,因为待会要进城,收拾也很利落,让人完全想不到眼前的他竟然是一位精准扶贫户。

坐在地头上,马留申给记者说起这一年的变化:“甜瓜还在种,今年虽然受到一点影响,但是销售情况还行。这不甜瓜收完了,我又养了几十只芦花鸡,还流转了几十亩地种植玉米。咋说呢,日子是越来越好啦。”

从“贫困户”到过上“好日子”,短短3年时间,马留申的故事让人感慨“精准扶贫”政策的力量,也感叹于“扶智扶志”的扶贫方式对于一个人的改变。

说起马留申的故事还要回到三年前,“精准扶贫”政策的春风刚刚吹来。

现年44岁的马留申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已经上小学,小儿子还在读幼儿园。马留申患有小儿麻痹,双脚严重变形、行动不便。三年前,他还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经开区扶贫办的工作人员找到了他:老马,上级有了精准扶贫的政策,扶贫扶智更扶志,帮助大家脱贫致富,你有啥想法?“我亲戚有种甜瓜的,这两年效益不错,我想种甜瓜。”马留申告诉记者,当时跟扶贫办的工作人员提出这个要求时也没抱啥希望,种植大棚甜瓜需要资金技术等不小的投入,自己啥都没有,咋敢种甜瓜呢?可让他没想到的是,没过两个月,扶贫办的工作人员就带来了第一笔扶持款:“老马,只要双手勤劳,就一定能奋斗出好日子,咱们政府就是你的坚强后盾。”

很快,马留申的甜瓜大棚就搭建了起来。第一年由于技术不成熟,马留申的甜瓜收成并不好,可他没有气馁:“万事开头难嘛,经验都是总结出来,一看种的不好就不种了,那还怎么改进。”马留申又一头扎进了大棚里,腿脚不便,就用双手撑着地面在大棚里闪转腾挪,上肥、授粉、管理……夫妻俩在三亩甜瓜大棚里播种着勤劳致富的梦。

又是一年收获季,马留申掰开一块甜瓜放在嘴里,甘甜的口感直冲脑门:“成了。”马留申看着满大棚的甜瓜,在感受收获喜悦的同时还涌上来一点担心:自己身体残疾,也没有跑市场的经验,这满棚的甜瓜上哪找销路去呢?“人家过来收购我怕价格低,自己卖吧又因为身体残疾跑不远,只能在地头上支个摊卖一点,确实挺愁人。”马留申面临的“愁人”局面很快让马集镇党委政府和经开区扶贫办工作人员知道了,很快就上门找到了他:“老马你别愁,辛苦种出来的甜瓜不能烂在地里,销路我们帮你想办法。”有了这句承诺,镇政府的干部职工被发动起来,都成了“老马甜瓜”的推销员。由于品质过硬,马留申的甜瓜很快就在附近出了名,销路自然不愁了。

甜瓜种植的成功也进一步激发了马留申脱贫致富的信心,他又动起了流转土地建家庭农场的心思。“我要给两个孩子做个榜样,再说句到底儿的话,政府这么关心咱们,一心要让咱们过上好日子,到头来因为自己不上进不能脱贫,咱也不好意思不是。”马留申说到。

“我们按照上级的要求,对辖区的困难群众进行了详细的档案管理,根据每家不同的情况制定专属的脱贫方案。”马集镇扶贫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像马留申这样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的群体,则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扶持,帮助他们完成自我“造血”,实现脱贫。“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持续关注困难群众的生活,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同时,积极为有条件的群众创造自我脱贫能力,做群众脱贫路上的坚强后盾。”经开区扶贫办工作人员说到。(记者 武旭 通讯员 王婷婷)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