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发布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1年04月14日14:14  来源:济宁新闻客户端

济宁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也是济宁市新旧动能转换攻坚“五年取得突破”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利用外资提质增效,增幅均高于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物价上涨总水平控制在3%左右,全面完成年度节能减排和环境改善约束性指标。

一、聚焦扩内需、挖潜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一是持续扩大有效投资。(1)抓紧抓实重大项目,对“十四五”规划纲要各项任务目标分解细化、压实责任,加快建设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强化项目谋划储备、落地建设和统筹推进,按季度更新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清单,筛选确定120个市级重点产业项目,工程化督导推进。(2)加大制造业和民间投资力度,实施制造业项目引领工程,建立制造业项目储备库,对入库项目实行贷款贴息、设备奖补、基金投资等扶持政策。(3)完善“要素资源跟着项目走”综合保障机制,再储备一批项目争取专项债券支持,申报争取更多土地指标支持省重大、省优选项目建设;盘活批而未供土地1.5万亩、闲置土地2500亩、农村闲散土地8000亩。二是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1)交通,实施交通重点项目22个、年内完成投资169亿元。积极推进济济高铁落地;开工建设济枣高铁、京雄商高铁、微山三线船闸;加快推进新机场高速,完成济宁新机场航站楼主体工程;确保鲁南高铁曲菏段、京台高速改扩建、G327改建全线、京杭运河“三改二”、环湖大道东线(太白湖段)等项目竣工。(2)水利,计划完成投资64亿元。启动实施引黄西线工程,加快推进洸府河干流治理、易涝区及田间排水、水库塘坝除险加固等项目,完成引黄农业节水灌溉工程。(3)新基建,建成、开通5G基站3500个,实现主城区、7个化工园区5G信号深度覆盖、县城普遍覆盖。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到8500个。三是充分激发消费潜力。把扩大消费与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1)实施文旅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尼山圣境二期、复兴之路文化科技、华侨城十里画廊等项目,力争微山湖成功创建5A级旅游景区。(2)加快发展医养健康产业,新增养老机构护理床位1500张,培育邹城利民康养、微山湖老年疗养等10个医养健康重点项目。(3)深入实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三年行动计划,培训家政人员1万人以上。(4)做大做强太白楼路、京杭路、金宇路等地标性核心商圈,支持县域消费聚集区建设,超前布局机场、高铁新城等重点片区商业配套枢纽商圈,加快打造鲁西南消费中心。

二、聚焦创新驱动、人才为本,增强高质量发展核心动力。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一是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1)加快建设济宁“创新谷”,支持龙头企业建设高端装备、半导体新材料、大数据、生物医药创新创业共同体;放大市产研院作用,争取落地重点产业化项目30个以上;布局国家级创新平台1家以上,引进建设山东科学院济宁分院等高水平研发机构20家,推动创新资源向县(市、区)开放共享,把“创新谷”打造成辐射全市的区域创新策源地。(2)布局建设山东工程机械协同创新研究院、西电济宁人工智能研究院、中科先行(济宁)新材料研究院等50家以上面向行业的新型研发机构,形成支撑产业创新的中坚力量。(3)推进山东纺纱技术创新中心、制浆造纸生物精炼技术创新中心、华勤橡胶国际科技中心、蒂德—华数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等15家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5家以上,全市规上企业研发平台建有率提升至13%以上。二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1)研究制定科技型企业雁阵培育办法,构建企业“引、孵、壮”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0家以上。(2)实施“攀登计划”,支持领军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省重大专项,攻克行业重大关键技术50项以上。(3)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新增科技型小微企业200家以上。三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1)实施“智汇济宁·才绘圣城”工程,年内吸引20个左右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带资金、带创意、带技术、带项目来济创新创业。(2)突出“平台、项目、人才一体化+”,新建院士工作站8家以上,高层次专家工作站1家。(3)营造一流人才生态,对影响人才发挥作用的科研条件、户籍、职称、医疗等问题,对照国内一流标准全面改进提升。四是培育科技创新生态。(1)实行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制”、首席专家“组阁制”、科研经费“包干制”,推动项目、基金、资金、人才一体化配置。(2)搭建综合性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培育5家左右专业化、规范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兖矿新能源研发创新中心等首批10处左右产业化中试基地,健全技术交易网络,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0%以上。

三、聚焦“制造强市”、产业升级,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突破成势。一是“链式”集群培育先进制造业。(1)培育标志性产业链,实施“231”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群长+链长”制,深耕细作30个核心产业链,盯住薄弱环节精准谋划实施“补链、延链、强链”项目,绘制产业链、技术创新、双招双引“导航图”,打造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矿用机械、煤焦化延伸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2)培育新兴产业集群,运用数字化、互联网思维,完善产业协同配套体系,加快建设山东新材料产业基地、智能终端产业园、荣信50万吨乙醇等一批牵动性重大项目建设,培育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第三代半导体、氢能源研发与应用、碳纤维新材料等一批国内知名产业集群。(3)培育“领航型”企业,筛选50家营业收入10亿左右、核心技术较强、市场占有率较高、发展前景良好的潜在“龙头”,“一企一策”“一链一策”制定帮扶政策,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做大做强,梯次培育一批“领头雁”,带动大中小企业深度融合,新增“瞪羚”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2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家,加快形成“参天大树”与“灌木丛”共生的产业生态。二是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1)瞄准纺织、造纸、食品、橡胶、建材等优势行业,滚动实施“千项技改、千企转型”,完成制造业技改投资700亿元以上。(2)实施“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打造区域型、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家以上,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家,完成10家以上企业5G应用场景示范项目,推动100家企业上云,实施300个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抓好京东云(鲁南)数字经济产业园等载体建设,数字经济产业产值增长10%左右。(3)推进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加强评价结果运用,倒逼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三是培育优良产业生态。(1)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开展“泰山品质”高端品牌认证活动,创建优质产品基地2个,培育高端品牌企业20家,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2)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让减负红利最大程度地惠及企业。(3)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成“个转企”2300户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0家,年内5家企业启动上市程序。四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1)突破发展现代物流,实施物流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进现有54个港口加速整合,谋划实施41个重点项目,推进港产城融合,加快形成以兖州国际陆港、运河物流为牵动的“一点一线”大物流格局。放大“快递进村”便民富农效应,全市建成1000个村级快递示范站点。(2)提升发展现代金融业,加快济宁金融中心建设,引进各类金融机构组织30家以上,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推动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信用贷款支持等政策落地。(3)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施电商平台与优质本地商品对接工程,重点打造10个直播电商基地、扶持20个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直播电商服务企业,年内培训各类电商人员1万人次。

四、聚焦城市能级、品质“双提升”,加快城市治理现代化。一是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承载力。实施中心城区(都市区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1)加速“任城兖州”一体化发展,实施德源路、海川路、火炬路北延工程,推行公交、出租同城化运营,促进兖州区与任城区、济宁高新区实质性对接。(2)抓好“一二三四”重点建设任务。“一核”:太白湖新区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时,着力增强产业“造血功能”,实施主导产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未来科技城、济东文旅科技产业园、新城大学科技园二期、运河天地文创园“一城三园”规划建设。“两环”:“生态环”重点实施都市区“绿心”、十里湖、马场湖、如意湖等项目,加快构建“水绿城”共生的蓝绿网络。“交通环”重点推进济宁至梁山、济宁至商丘高速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济宁至邹城高速,尽快打通中心城区与县(市、区)的高速网络;构建“两环八联”城市快速路路网,加速推进主城区内环高架及连接线、共青团路北延高铁连接线主体工程、崇文大道跨宁安大道、济安桥路与车站西路立体化改造项目主体工程,织密中心城区道路网。“三带”:实施大运河、老运河等城市河道及周边提升工程;以洸府河为轴线建设滨河公园和城市绿道,打造“百里洸河风光带”;加快泗河综合治理,联动推进沿河小城镇、特色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四城”:加快实施新天地国际中心、华润万象汇、经开区智慧谷、颜店新城创业孵化中心等项目,以“一核四城”驱动“一城五区”加速融合。二是提升城市品质特色。(1)推进城市有机更新,高标准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02个,全面完成2021年棚改年度任务;建设海绵城市12平方公里,完成10条以上主次干道雨污分流改造。(2)扎实推进“疏堵保畅”工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完成主城区智能交通一期工程和内环高架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开工吴泰闸路—常青路改造工程,力争古槐路交通疏解项目主线通车,建成公共停车场12处,打通断头路12条,建设立体过街设施6处。(3)制定“新城建”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重点推进智慧环卫、智慧灯杆、智慧桥梁、智慧园林等方面建设。(4)完善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新增天然气用户1万户,完成集中供热面积300万平方米;启动凤凰山野生动物园建设,打造集公益、生态、娱乐、观赏为一体的体验式景区。(5)加快建设河道总督府遗址博物馆、“运河记忆”文化街区等重大项目,彰显“运河之都”文化特质。实施环城水资源净化区(十二明珠)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打造水城风貌特色的国家公园城市。三是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1)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体系。(2)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建设城市大脑,推广完善“济时通”政务服务APP,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3)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新建餐厨垃圾处理厂、建筑垃圾处理厂4个。(4)加快物业管理条例立法,推进智慧小区建设。(5)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精致城市。

五、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中心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一是抓好乡村振兴示范点创建。抓好金乡鱼山、泗水龙湾湖、邹城大束等14个省市级“齐鲁样板示范区”和泗河沿线10个“滨河示范区”建设,编制运河文化带、泗河生态带和沿黄区域高质量发展规划,打造2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20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二是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1)完成5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483万吨。新建、改扩建养猪示范场50处,新增生猪产能30万头以上。支持种业创新培育。(2)评选认定100家市级以上合作社、家庭农场示范主体,培育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0家,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加强与中国农科院等“国字头”科研机构合作,引进落地2家以上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产学研推广转化平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组建市级农业发展集团,叫响“济宁礼飨”品牌,有效“三品一标”认证数量稳定在800个以上。确保11个县(市、区)全部达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标准。三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1)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年内新改建农村公路500公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的比例达到35%,建立健全改厕后续管护体系,提升管护效果和水平。(2)推进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确保已开工乡镇寄宿制学校和薄弱学校基本竣工;100家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建成70家中心村卫生室;改造提升40处乡镇敬老院。四是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做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后续帮扶工作,完善集中安置区公共服务配套。培训高素质农民2000人以上,培训基层农技人员500人左右。

六、聚焦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加快推进法治济宁、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对标国家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实施更深维度的改革创新举措,营商环境评价保持全省前列。打造“一件事一次办”品牌,推进“覆盖城乡、标准规范、亲民便民、一网通办、一站快办、全城可办”政务服务模式。推行“证照分离”改革,探索实施“一照多址”,降低投资创业者进入市场门槛。深化信用信息归集应用,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工作机制,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二是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1)制定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以提升效益为中心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2)深化农村改革,启动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全面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健全完善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经营管理、考核评价、资产评估等体制机制。抓好邹城、嘉祥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3)全力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试点,5月底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务。三是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1)提升开放平台能级,推动济宁高新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得海关总署批复,高起点建设兖州国际陆港、中欧国际合作产业园、高新区中日韩产业园,加密“兖欧班列”“济青班列”,提升金乡内陆港运营水平,建设“一带一路”节点城市。(2)稳定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拓展亚太14国市场;实施“千企百展”计划,支持企业加大对日韩、欧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拓力度,争创国家文化出口基地。(3)创新经贸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园区,深化境外资源开发和产能合作;支持建设跨境电商产业聚集区,扩大二手车出口业务试点规模,年内新增出口20亿元。(4)提高招商针对性和实效,围绕产业链条“立足国内、巩固香港、深耕日韩、突破欧洲”,分地域筛选一批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目标招引企业,建立常态化代理招商机制和联络机制,搞好专业化产业链条设计,新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重大产业项目。在北上广深等城市集中举办5次大型招商活动,市内举行2次集中签约活动,每个县(市、区)至少落地2个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四是精准对接国家、省重大发展战略。制定我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确保国家和省级规划要求落到实处、抓出成效。深度参与淮海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组织举办第四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大会,研究推进济宁至徐州城际高铁。积极融入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积极探索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

七、聚焦生态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营造和谐稳定良好环境。一是加强生态空间管控。编制完成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深入实施造林绿化十大工程,提升城乡绿化建设水平;完成17家绿色矿山建设任务;完成采煤塌陷地治理3.5万亩;确保成功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深入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二是深化“四减四增”。(1)大气方面,全面完成煤电机组整合优化,“以需定产”压减整合水泥、石灰窑行业产能;紧盯有机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销等关键领域,实施挥发性有机物靶向治理;完成能耗“双控”及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年度目标,全市PM2.5浓度持续改善、优良率达到省定目标。(2)水环境方面,实施南四湖污染治理和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全域美丽河湖示范区;扎实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完成558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开展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推动“河长制”“湖长制”向沟渠水塘延伸,确保水体环境全面达标。(3)土壤方面,持续做好土壤污染排查整治工作,推进危险废物信息化管理,提升土壤安全监管能力,污染地块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0%以上。三是全面加强经济安全。定期开展金融风险专项排查,分类施策推进处置化解,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加强新增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坚决遏制新增政府隐性债务,兜牢不发生系统性债务风险的底线。建立重点行业重点产品供应链信息库,实施制造业就近配套专项行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加强对企业资金流动性等方面的风险监测、预警等工作,保障供应链金融安全。四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深入实施安全生产“2+21”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应急指挥、物资储备和快速调运机制。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八、聚焦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事业,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施民生工程三年行动计划。一是强化就业优先。深化重点群体就业专项行动,确保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新增困难人员就业3500人以上,“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推行创业担保贷款“一站式”服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亿元以上,扶持创业8000人以上。年内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3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扎实推进和谐劳动关系改革试点,积极争创农民工工资“无欠薪市”。二是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建设普惠性幼儿园50所,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85%。持续推进消除大班额工程,新改扩建中小学13所,集中优质资源做强200所乡镇中心中小学。打造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开工建设高新区职教中心、济宁健康护理学院、山东外事职业大学金乡分校。高标准规划大学城。三是全面实施健康济宁行动。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市公共卫生检验检测中心投入使用,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重症医学中心、中医医疗中心和济宁健康护理学院(筹建)项目主体工程完工50%以上。放大6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辐射引领作用,建成50个省级及以上临床重点专科。积极推进与一流医院开展合作办医,招引20名特聘人才、400名以上高层次紧缺人才。四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农民工、个体从业、灵活就业和新业态从业人员等群体为重点,实现参保精准扩面、应保尽保。建立“1+3+N”市级智慧养老平台,新增社区养老服务场所40处。城乡低保月人均保障标准分别达到790元、590元,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55%以上。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