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大潮下的“一线战场”:变的是车票,不变的是归心

2020年01月18日15:01  来源: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李芳芳 朱仙娉 蔡国建

“把身份证放在闸机上,抬头看看摄像头,验证通过……”2020年春运第七天,在兖州火车站进站口,站务员正不停地提醒着旅客进站,即将踏上归乡旅途的人们有条不紊地排队进行安检。

人潮涌动的候车大厅,大包小包的行李承载着思乡的心切,人们等待的眼神里闪烁着归家的雀跃。当检票口的闸门打开,归乡人手中紧攥的那张火车票,正是“春运”的时代标志,“春运”大潮下的“一线战场”。

一张火车票牵动多少人心

1991年,刘源杰正式进入铁路系统上班,29年以来,每一年的“春运”都让刘源杰记忆犹新。

“刚上班那会都是硬板式的车票,而且是全手工,日期是用针孔打印上去的,每天都要换一次,车次也是用手一个一个盖上的,是用的时间最长的一版火车票。”刘源杰说,那时候还有区段票,如果有旅客需要中转换车,需要售票员用笔在车票上写明车次、里程、票价。

车票是现金交易,买票的人源源不断,一个售票窗口要配好几个工作人员,连喝口水的空都没有,有一年,一位售票员一天的售票额高达16万元。

“很多乘客都搬着小马扎在售票厅彻夜排队,有的为了给孩子买票,一家人来排队,车站也会搭设几个简易的临时窗口进行售票,但是排队买票的人太多了,基本没有什么明显的作用。”刘源杰说,小小一张火车票,不仅是一张登车凭证,更关联着旅客、售票员、家人、朋友乃至全社会。

一场春运一场“惊心动魄”

从售票窗口到旅客手中,火车票看似简单的“流动”,却是春运时最直观的“战场”。每年都会有无数人为了这张车票,做好打一番“硬仗”的准备。

一场春运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硬仗”。

相比兖州火车站,济宁火车站停靠列车以及客流量明显较少,但在实行网络售票前,“春运”期间前来买票的乘客都提前一天来排队,很多人裹着军大衣,一等等一夜。

“实行微机售票前,售票都得看着里程表,表上有很多线路,旅客要去哪里,就得在那个里程表上一个一个的查,济宁站的车少票少,很多人买不上票,一到春运的时候整个车站气氛都很紧张。”济宁火车站客运值班站长魏忠山回忆,每年春运期间,济宁火车站排队买票的人都排到广场上,多达到两三千人,每个站务人员都都紧绷着精神,就怕出现意外。

熬夜排队“熬”走了车票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电脑、手机订票,在火车站买票的人越来越少,上个世纪搬个小马扎排队买火车票的情况几乎再没出现过。”刘源杰感慨,几十年间一切变化太快。

1996年实行微机售票,售票员敲敲键盘就可以连出多张车票;网络购票实行后,火车站的售票处收到的现金数量有明显减少;如今,电子客票时代的到来,让熬夜排长队的春运一去不复返。

从最早的硬纸板票到粉红色软纸票、磁介质蓝票和如今的电子客票,一张张小小的车票,不仅承载着游子归乡的思念之情,也见证着中国铁路科技的进步。

1980年,“春运”一词首次在《人民日报》上出现,此后的四十年间,每年的此情此景都是“流动的中国”长卷中最生动画面。

2020年,“春运”已是四十年转瞬即逝的普通一幕,也成为四十年铁路客运翻天覆地巨变的缩影。如今,改变的是曾经牵动亿万人心的车票,不变的的是回乡团聚的归心,而在这些现代化“票据”的背后,则凝聚了无数人夜以继日的奉献。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