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笔法之妙 得纯墨内美——赵明程焦墨山水画解读

2019年06月18日09:24  来源:济宁新闻客户端  作者:王立强

王立强/文

丁酉岁冬,八十画翁赵明程先生,从微山湖畔来到济宁,在市博物馆隆重举办了平生最大的一场画展。观赵先生画作,尤为其焦墨山水所震撼,画作取境幽深,浑然一气,皴擦点染无不神妙。更足宝贵处,是其对焦墨的用心用力用情和入古出新。观展后,携先生签赠画册归家,把卷累月,竟恍若置身山水间与先生唔语。日久,愈感不吐不快。

赵明程先生近照  (郭勇摄)

中国画技法多多,唯焦墨法难于把控。焦墨一法,以饱和的浓墨,不掺水分,渴笔作画,用单一浓墨实现画面的虚实、浓淡、干湿的层次变化。潘天寿认为:“用渴笔,须注意渴而能润,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是也。近代惟垢道人、个山僧,能得其秘奥,三四百年来,迄无人能突过之。”以线条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焦墨法,是笔法精纯极致的表达,被历代画家视为画道上的险绝。

险绝道上,赵明程先生实乃一勇敢行者。谁言今人不及古耶?赵先生于焦墨亦是古人知己。

退休前,赵明程先生原任微山县文化馆馆长,是一位非常称职的美术工作者,版画、年画、连环画,均有佳作面世,尤其是连环画创作,单是一本《鱼钩阵》就累计发行140万册。1998年后,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风景素描写生》,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了《赵明程画集》。然而,赵馆长不及赵老师显赫,皆因赵老师喜课少年,在小县城里极一时之盛,培养出一大批走向全国的优秀画家。这多多少少也遮掩了他的画名。然而,政事之余,赵明程先生不仅用心课徒,也勤于信笔点染。特别是步入晚年,赵先生刻意躲去了寻常的酬应,于寓中从容挥洒,真得焦墨三昧。

退休后,时间宽裕了,心灵自由了,思想也解放了许多,沉潜于赵明程先生心底深处对于山水画的那份挚爱,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赵明程先生的山水画创作一发而不可收,古稀之年,他创作出一大批作品,尤其是他绘就的那些洗尽铅华、独出孤迥的焦墨山水画,令每一位观者都赞叹不已!

山水画难在焦墨,焦墨之难则在焦墨线条。

湖山胜景图  (赵明程画)

线条代表着中国画的传统与精神,焦墨线条则是焦墨山水的生命线。赵明程先生笔下的焦墨线条,貌似简单,却具有耐人寻味的变化与灵性,是意念力的表现,是人格化的创造。他的焦墨线条用笔精到,写出了骨法,既富有弹性和韧性,又赋予其精神内涵。这种焦墨线条最具难度,却也集笔法之妙。焦墨法是不使用水的,以渴笔作画,以纯浓墨勾画线条,唯有笔法,而无墨法,却是具有滋润感、层次感的绘画。赵明程先生的大作《天潢泄润图》,五幅通屏相连,纵高204厘米,横长475厘米,最能体现他的焦墨线条功力。这幅大画线条笔触突出,笔笔分明,笔中有物,见笔见墨,充分显示出焦墨线条的无穷魅力。以焦墨画山水画本就不易,画如此巨作,更加少见,以八十高龄画此焦墨山水大画,也是超越古人的壮举了。焦墨山水是以线条为主体构成的绘画,使用焦墨就自然失去了墨法的渲染晕化。赵明程先生通过强调笔法,用长短、粗细、浓淡、干湿等形态各异的线条,将山岩、树木、流泉、亭阁的形态、纹理、阴阳向背,都给予了有结构、有层次的呈现。虽然缺失水的作用,但依然可见山水的滋润感、层次感。赵明程先生对于焦墨线条的掌控,颇有心得。以焦求湿,以渴求润,以笔代墨,化浓为淡,化繁为简,这些皆是赵明程先生从实践中破难而获的心得。他创作的焦墨山水画于焦渴中见浑厚华滋、苍茫深秀、古拙简朴,体现的是水墨之外的另一种笔墨个性,这种创新求变的追求,也是他运用焦墨技法的终极目的所在。

焦墨法的难点,在于浓墨中不掺入任何水分,却使画面具有滋润感和层次感。焦墨与水墨截然不同。水墨山水的纹理、阴阳向背可以使用渲染,通过墨法之妙便可以从笔法中产生,以达到水墨酣畅淋漓的墨韵层次之趣。焦墨山水因不使用水,所以只能以皴擦替代渲染,要使画面达到“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效果,皴擦便成为焦墨法的重要环节。赵明程先生深得皴擦堂奥,他将皴擦碎化后使用在画面的局部,以增强画面局部浑然一体的效果,这在《林壑霁色雾霏微》一画中体现的最为充分。而将焦墨的皴擦长线使用在树木躯干等大部分画面中,用皴擦控制焦墨山水画面的滋润感和层次感,有效地协调了山体的阴阳向背,山岩的结构纹理,以及画面的浑然统一。他的焦墨皴擦注重笔法线条的使用,力求突出线条笔触,留下了较明显的线条笔迹。用笔稳健、古拙、含蓄和自然,通过皴擦的线条笔触变化表现苍润的山体与层次丰富的山石结构肌理。特别是在皴擦过程中,非常好地避免了因皴擦而削弱其它线条笔触痕迹的问题,十分难得。

四壁滃然飞清泉  (赵明程画)

细观赵明程先生的焦墨山水,不难发现他对焦墨技法的探索。中国画向来有积墨法,画家通过反复皴点、层层渲染,笔墨不断地叠加,可以达到丰富层次变化的效果。焦墨山水能否采用积墨法?赵明程先生的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将积墨法的理念与技法,成功地运用到焦墨山水的创作中。从《四壁滃然飞清泉》《故山烟月近人心》《风起云涌山欲移》等画中,可以看到,在墨色较为浅淡处,他进行了皴点和皴擦的适度叠加,不仅笔笔分明,墨色也是由浅入深。由于没有水的作用,焦墨的叠加是不能繁复的,只能适度。从画面整体效果来看,赵明程先生很准确地把控了墨色浓度,所叠加的层次很好地起到了提醒画面的作用,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叠加过程中容易形成的没有层次变化的黑墨、死墨现象。焦墨用笔最容易产生滞涸,在不使用水的情况下,画面易于枯涸,行笔易于滞涩,笔枯骨露,难生滋润,难见生动,就容易出现刻板、死板,这也是让历代画家深感困惑和恐惧的弊端。黄宾虹认为:“积墨作画,实画道的一个难关。”李可染亦认为:“积墨法是中国画的高难度技法,古来擅此法的画家,屈指可数。”虽然以焦墨进行层层叠加,没有先例,但艺术贵在创新,赵明程先生使用类似积墨法叠加的焦墨山水,惜墨如金,颇见画龙点睛之功,丰富了焦墨的表现力。他的焦墨山水注重物象的体积感、空间感和整体感的体现,他深悟“浑”在山水创作的应用意义,以“浑”的表现方式,将山体与树木植被、流泉、茅屋、小桥等融为一体,他的焦墨山水层层叠加,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即使是小局部也有层次变化,使焦墨山水达到丰富层次变化与浑厚华滋的效果,完全可以说是焦墨法的创新性变革与突破。

风起云涌山欲移  (赵明程画)

焦墨法一向曲高和寡,以焦墨创作的画家寥寥无几。涉猎焦墨法,不仅需要画家深厚娴熟的笔墨功底,还需要渊博的学识与高尚的人格修养。这种古老的绘画技法,让许多画家望而生畏,能脱颖而出并独树一帜者,自古以来较为罕见。由于从事焦墨创作的画家寥寥无几,历代画论对焦墨法的论述也是只言片语,当今同样缺乏对焦墨技法的学术研究与焦墨理论研究。赵明程先生对于焦墨法的积极探索和深入实践,客观上推进了当今对焦墨法的研究、探讨、变革,使焦墨山水这一中国画的奇葩,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让古老的艺术生命迸发出新的活力,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中国画讲格调,高尚的艺术在形迹上是学不到的,只能从画家人格修养中取得。人品决定画品,有德者得大道,乏德者得小术。思想庸俗的画家很难创作出性情高雅的作品,胸襟狭小的画家也很难创作出阳刚大气的作品。赵明程先生焦墨山水之所以受人喜欢,很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画家对现实生活的写生、吸纳与融入,画作《闲来秋山听泉声》《滇西山区所见》等都倾注着画家的思想与精神,他以手中笔墨,抒发胸中逸气,借焦墨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与美学理想。正如早年受教于赵明程先生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理论家郭晓川博士所言:“赵老师的焦墨山水作品,在继承了传统山水画所代表的崇尚自由精神的追求以外,又融进了更为积极的现实因素。赵老师在画中摒弃了传统山水画家所热衷于表现的消极避世的清冷,萧肃甚至颓唐气息,营造了既有理想自由精神又有现实生活意状的独特氛围,体现出幽邃与风情共合于一的奇异意境。”赵明程先生对于焦墨山水的贡献,或许就在于布满画中的那些积极的现实主义趣味,其变革与创新的价值还有待人们加以进一步认识和研究。

竹风连野色  (赵明程画)

晚年的赵明程先生,铺开了一个无限丰富、壮美宏大的焦墨世界。他倚重传统笔法,深涉广取,由博取精,吸取民间艺术养分,融汇历年写生所获,笔力愈发老辣遒劲,构图趋向豪放宏大,画面空灵而有笔触,苍健腴润相伴相生,所创作的焦墨山水内涵沉雄,风格朴拙,气势雄强,别树一帜。焦墨在中国画领域今天依旧曲高和寡,但赵明程先生仍坚持用这局限性极大的墨法创作山水,并将其发展成一套完备的艺术语言,既构筑了一方自己的山水田园,也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崭新风格。辑录在新出版的《赵明程画集》里的焦墨山水作品,就是最为系统的代表性呈现。

平湖一望上连天  (赵明程画)

焦墨山水,是画家思想与精神的缩影,是人品人格的体现,是自我主观意识的发挥,它本身的意义已超越了绘画技法的范畴。臻于妙境的赵明程焦墨山水,集笔法之妙,得纯墨内美,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折射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熠熠光辉。赵明程先生用焦墨所表达的正是他拥抱的生活,他与焦墨,亦是彼此成就,彼此成全。时下,惟愿老画翁在他的焦墨世界里自得其乐,登名岳,涉大川,尽集山河云水之灵变!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