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营有座“博物馆” 上千老物件带你穿梭到过去

2019年01月08日14:23  来源:济宁晚报  作者:刘菲

锄头、鞋模、煤油灯、缝纫机、织布机……这些过去的生产生活用具,你能认得几样?在李营街道,就有这么一家收藏有上千展品的乡土文化博物馆。村里老一辈人怎么也想不到,这些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生活用品,如今也能成了博物馆里的珍藏,登上大雅之堂。

日前,记者来到博物馆进行采访,馆内展品众多,且基本保存完好。“自2016年济蜂堂乡土文化博物馆开始试运作以来,许多年轻人都来这里体验各个时代的民俗与生活。”馆长王继法告诉记者,他希望博物馆能够成为年轻一代人的“民俗文化教育基地”。

一应俱全,历史的印记这里都有

目前,博物馆内各类展品达到一千余件,与传统的农耕文化博物馆不同,济蜂堂乡土文化博物馆的藏品种类更为丰富,涵盖木工用具、养蜂用具、生活用具、竹器、书籍、史料等,不仅有产业文化、农耕文化,还包含了许多李营街道的特色历史文化。大到放蜂帐篷、纺线机、织布机,小到锅碗瓢盆,馆内一应俱全,特定年代的历史印记都能在这里找到。

“这是汽灯,是80、90年代很普遍的一种照明工具,后来就有了煤油灯……这些大小喇叭是过去人们接收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大的安在地里,小的装在家里,一旦村里有什么事情,都是用这些喇叭通知的。再后来有了收音机,但也是一个大队只有一个,大家一起听……”馆内展品按照类别分别摆放,拿起一件展品,王继法就能将它们的用途和故事娓娓道来,每到有学生参观,王继法都会亲自讲解。不仅是生产生活用品,王继法还根据上学时的记忆进行改编,自创了生活用品、农具歌谣、二十四节气歌、丰收之歌等,帮助参观者更好地了解农耕、民俗文化。

在济蜂堂的图书馆内,还珍藏着各个年代的书籍、杂志。“展馆年龄最大的书是解放前的,整个馆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书籍最多,这是80年代的《大众电影》,这是描写知青下乡的《广阔天地》,这是《人民画报》的创刊号……”提起这些藏书和杂志,王继法如数家珍。不仅是各个年代的书籍,图书馆内还搜集了很多农耕、民俗史料。“《农民笔记》、《你也能过好日子》、《粮民》、《中国农民记实》……这些都是有关农村、农民和乡土文化中不同时代的一些史料。”王继法说,不仅过去的书籍资料要整理挖掘,现在的书籍材料也要保留好。

充满回忆,藏品的背后都有故事

博物馆中的很多展品,都承载着王继法一些难忘的回忆。“这是我小时候用过的铅笔盒,父亲给做的。当初为了清洗这个铅笔盒,人都掉进沟里去了,幸亏邻居及时把我救上来。”王继法说。

在所有展品中,王继法对两个邮箱情有独钟。“我从十几岁开始外出放蜂,3、4个月不回家都是常事,这时候邮箱就是我与家里、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当年我在煤油灯下写的信,然后跑上十几里山路投进邮箱,最后寄到家人手中。”提起这些往事,王继法颇为感慨。

“我从小就喜欢收藏,遇见喜欢的东西就会保留下来,但是真正开始搜集整理这些老物件是在最近十年。”王继法说,馆内的展品有自己家族产业保留下来的,也有各处搜集、购买来的。搜集展品不仅需要足够的资金,更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王继法的父亲曾留下一个铡墩,上面缺失了铡刀,为了使展品完整,王继法跑了20多个地方,历时整整五年终于配齐了缺失的铡刀;为了留存住相关史料,一本20页的小册子王继法愿意花200元买下。“搜集来这些物件,不只是把它们当作物件展示就足够了,更需要的是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样才能让文化博物馆真正活起来。”王继法说。

此外,保留住藏品也需要一定条件,王继法也遇到了一些困难。“目前最大的困难是没有足够大的场地去存放和展示这些展品。”王继法向记者展示了馆内的织布机,如果想要更好的展示织布机的运作,则需要更大的场地。“而且这些展品对温湿度也是有要求的,比如说木制藏品,遇见干热湿潮的情况下,会发生变形;竹器受潮会变形,金属制物品则会出现生锈。”王继法说,希望能尽快找到更好的场地进行存放。

老少皆宜,博物馆广受市民欢迎

济蜂堂乡土文化博物馆自对外开馆以来,一直受到市民的支持和喜爱。“在李营街道等各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下,从2016年试运作开始,到去年开始步入正轨,现在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有活动。”不仅是想要体验乡土民俗文化的学生和家长前来参观,一些相关部门、公司企业、行业协会组织,也会积极和王继法联系,来此参观学习。

“孩子们喜欢动,喜欢能参与体验的实物展品,这些过去只能在书上和影视剧上看到的,现在不仅能亲眼见到、体验到,还能听到关于这件物品的故事。而大人、上了年纪的人则喜欢静,对于图书馆的老藏书、旧唱片爱不释手。”王继法说,无论是什么年龄段的人,来到乡土文化博物馆,总能有所收获。谈到建设这个展览馆的初衷时,王继法告诉记者,最初是以展出苗木和养蜂两大家族产业的一些用具为主,后来发展成科普教育类的比较综合的展览馆。“下一步,将以文化的形式向旅游方面发展,与旅游相结合,进一步传播乡土、民俗文化。”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原有的村落在逐渐消失,王继法有了深深的紧迫感。“李营街道过去有六十多个村落,现在只剩下十几个,这些老物件需要抢救,乡土文化不能消失。”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