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非遗好手艺 传统面点捏出新花样

2018年12月01日20:23  来源:​济宁新闻网

传统的花式面点起源已久,您见过这样的馒头吗?

如此丰富多彩的造型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呢?今天带您探访传统花式面点的制作技艺,快点学起来哦。

1974年出生的郭丽,是地地道道的邹城人,人称邹城“馒头姐”,用蕙心兰质来形容她一点也不为过,不说起如何接触到了这门手艺,郭丽充满了甜蜜的笑容。这其实要从他丈夫阎兴伟说起,她的这门手艺也不是跟别人学的,而是丈夫家的祖传手艺。不过跟许多人“夫唱妇随”不一样的是,他们是属于“妇唱夫随”。郭丽说,手艺只传给家中的儿媳妇,这几乎成了阎家不成文的传统,所以郭丽才是这项非遗“传统地方食品制作技艺花式面点”的传承人。

其实花式面点,早在我国商周时期农耕社会,就已经出现。由于国家的形成,出现了大量的祭祀活动,民间祭祀由于物质匮乏,多采用面塑制作各种祭品替代实物,如生肖、发糕、寿桃等。随着文明的进步、农耕技术的发展,我国北方面食区域,逐步把面塑艺术作为一种日常食品制作的方法保留了下来,流传至今。

面点所搭配的颜色,是通过各种天然水果蔬菜来实现的,菠菜,西红柿,胡萝卜,紫薯,南瓜,芹菜,黑芝麻,甜菜根等等,这些都是郭丽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经过料理机的处理,各种颜色瞬间绽放开来。

郭丽始终相信,每一份原料,只有保证新鲜并且不经任何特殊处理,才能保留原本的滋味。每一份信任,都源于她用给家人做面食的标准来进行制作。有了蔬菜颜料,接下来便是和面的过程。五彩斑斓的面团,看起来就十分的诱人,下一步,就到了关键的制作步骤了。

制作完成,上蒸锅,静等作品的出炉。在等待期间,郭丽和她一起工作的姐妹们,又完成了很多卡通形象的小馒头,豆沙包等等。她认为以前的面点多以传统形象为主,并不能满足大众化的需求,思路的开阔,作品的更新,更便于现代人的接受。边做边等待,很快,一大锅的面点,就要出炉了。

如今,郭丽夫妇的多彩面点,在邹城当地颇有名气,每天的预定都很多,生活也变得很充实,很忙碌,但夫妻俩总觉得缺少点什么,那就是对手艺的传播和传承。如今,他们在学校旁边租了一所小院,在经营的同时,搞起了非遗传承教育工作,多年的心愿,逐渐得以实现。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