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老腔调——邹城柳子戏

2018年10月15日15:51  来源:济宁新闻网  作者:卢德斌

听戏听柳子,吃肉吃肘子;听了柳子戏,遇到烦事能解气,这些脍炙人口的俗语流传至今。这种曾经在山东地区风靡的柳子戏,有着怎样独到的唱腔呢?为何它能够在邹城得以传承至今。今天将带您品味济宁老腔调,邹城柳子戏的魅力。

清初的时候,在戏曲界,曾有过“东柳、西梆、南昆、北弋”四大声腔系统的说法。可见这几种声腔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四大徽班”进京和形成京剧之前,这其中的柳子戏曾沿京杭大运河北上,流行于河北,传至京城,并对京剧的形成产生过相当的影响。在我们济宁的邹城,至今还有着一个柳子戏庄户剧团,他们仍频繁活跃于乡村舞台,坚守着这门即将消逝的曲种。

邹城张庄镇大烟庄村的这个柳子戏庄户剧团,最初,成立于五十年代末,到四面八方,赶会卖戏,红火一时,到了七十年代末,剧团难以为继,自动解散,停止了三十余年没有活动。直到2004年,剧团的老人又重建了现在的新团,老中青少结合,剧团演员最大年龄九十二岁,最小的仅有九岁,并且丰富了演出内容,戏曲,高跷,腰鼓,舞龙舞狮,舞蹈,快板,小品,应有尽有,活跃于周边乡镇,备受老百姓的欢迎。

听戏听柳子,吃肉吃肘子;听了柳子戏,遇到烦事能解气,从这些乡村俚语,大致能听出人们对柳子戏的热爱。只要是柳子戏一开场,瞬时间就会围满看戏的人,听到兴致处,拍手叫好之声不绝,这门古老的戏曲,在它的发源及传承地,依然焕发着不一样的光彩。

柳子戏又名弦子戏,是流行于苏鲁豫皖数省相邻地区的古老剧种。中国戏曲史上曾有“东柳、西梆、南昆、北弋”之称,其中的“东柳”就是山东柳子戏。梅兰芳在《东柳重青》一文中说“……京剧里有一出《小上坟》,大家说是‘柳子腔’,用笛子伴奏,唱词七字成文”,从大师的话中不难听出,柳子戏对京剧的唱腔,也产生了较深的影响。

柳子戏在山东的流传,分东西南北四路。东路流行于临沂、费县等地;西路在微山湖西和鲁西南一带;北路以曲阜孔府的戏班和济宁孙状元府的戏班为主要班底,著名的“小桃”、“小鞋”,都属北路;南路在苏北、鲁南。

清末民初,柳子戏传入邹城,主要的玩友班社在望云、郭里、太平和大烟庄四处。大烟庄村的柳子戏班,因为有箱、有人、有场面,所以至今有活动能力,因此申报并获批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它几处的活动,要么完全停止,要么青黄不接,传承乏力。

大烟庄柳子剧团的演员,很多是后来加入的,也有跟着前辈师傅一起学习的徒弟。李召清,是大烟庄柳子戏非遗项目的第五代传承人,也是柳子戏这个表演形式的带头人,据他介绍,大烟庄柳子剧团起初只是几个爱好者自发联系到一起,吹吹打打,叫打围鼓,不过乐队比较齐全,笙,笛,三弦,三大件儿都有,给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柳子戏是以元、明、清以来流传于中原一带的传统民间俗曲小令为基础,并吸收高腔、青阳、乱弹、昆腔、罗罗、皮簧等声腔的部分剧目及唱腔,逐渐发展演变而成。因曲牌中有一种柳子调,故得名柳子戏。该戏与大弦子戏、罗子戏、卷戏等同出一源且相互影响;都以三弦作为主要乐器,辅之笙、笛。

柳子戏的唱腔,是俗曲曲调委婉曲折,能够表达细腻复杂的思想感情,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哎嗨”之称。曲子与小令是由长短句为主要结构组成的曲牌,这类曲牌的词格与唱腔的结构都比较严谨,每支曲牌的句数和每句曲词的字数都是固定的。速度缓慢、旋律华丽。特点是字简腔繁,中间多虚词衬字,或将一部分词反复唱。

柳子戏表演程式粗犷豪放,风格独特;人物动作设计,惟妙惟肖,生活气息浓厚。如武将出场,必先在台上表演踢腿、打飞脚、亮相;发怒时双脚跳起,表示急躁情绪;对打时多用真刀和真枪。

包括大烟庄在内的各地柳子戏的传承延续,都经历过一段困境。抗日战争爆发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柳子戏几经磨难,艺人们或改唱他戏,或弃戏务农,只有个别剧社勉强维持演出,惨淡经营。如今,大烟庄庄户剧团,以柳子戏为品牌,并申请了非遗,剧团的老人们,十分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传承契机,都十分的想把这门他们钟爱的艺术,教授给更多的人。

如今,演出授徒的同时,剧团的老演员们还兴致勃勃的搞起了创作,写了不少新戏,唱唱国家好的政策,唱唱农村日新月异的面貌,唱唱百姓真实的生活,不亦乐乎。

柳子戏表演粗犷豪放,风格独特,形成了独特的唱腔方式,韵律优美。它的许多剧目都充满了扶正惩恶、清正爱民、精忠报国、见义勇为等内容,数百年来起到了高台教化、寓教于乐的积极作用。真心的希望这个剧种,能在老艺人的坚守下,重现昔日的光彩。(记者 卢德斌)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