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蝶变新地名风生水起 地名文化专家历数济宁地名新变化

2018年09月21日14:59  来源:济宁日报-文化周末  作者:赵星灿

改革开放的40年里,济宁城市建设阔步迈进。城市的蝶变和扩张中,新的地名、路名芙蓉出水,成为地域文化的亮点。2018年9月17日,地名文化专家张培安向《文化周末》记者历数济宁地名新变化。

“改革开放前,济宁城区基本围绕古城向四周扩张,地名以街路巷胡同为主。改革开放以后,老济宁进入大规模的旧城改造阶段,原有平房加院落格局变身6层左右多层、12层左右小高层、30层左右高层为主的居民小区,新的社区路街名称大量涌现。

比如济宁高新区,创建之初就规划新修了几十条道路。这些道路名称的出现,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如何既突出高新区的特点,又与老城区道路名称风格一致,地名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坚持‘尊重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反映特色,好找好记’的命名原则,在具体设计中突出本地特点,整体与局部相协调,与城镇建设规划紧密结合。

到2005年,对崇文大道等30条道路规范命名,综合历史因素、现实情况、区域分布,也照应了新老城区的衔接和延续。有的延长起止点,有的合并,但这些地名都有一定的含义和出处。如崇文大道,因直达孔子故里曲阜,取崇尚文明,崇尚文化之意。诗仙路,西与太白楼路相连,是太白楼路的延长线,而济宁是诗仙李白的第二故乡。广安路,规划有车站、广场、停车场。康泰路,当时考虑到规划图中规划有医院,取康乐自休闲,泰来世象新之意。

现在,高新区道路通畅、车水马龙、花团锦簇,生机勃勃,是济宁的科技之城、智慧之城、生态之城。与此同时,济宁太白湖度假区、任城新区、任城开发区形成的道路地名,主管部门都适时按照上述命名原则和程序,进行了道路名称命名。

由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济宁城原来的四合院建筑代之以高层建筑,部分老街旧巷名称逐渐被居民小区所取代。9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国开发建设的大潮,一些地方出现了建筑物名称和居民区名称花样翻新的现象,有的名称气壮山河,有的名称势压九州,有的洋气十足,有的稀奇古怪,大、洋、古、怪、奇成了建筑物名称的流行风,我们济宁多多少少也受到了影响。由于人们喜欢追求地名的标新立异,不愿使用原来的名称,致使一些老城的老地名断档,无法延续,老城区流失了大量的传统地名。

尽管流失了许多老地名,但在济宁城市建设中,凡是原来的街道格局都没有太大的改变,即使拆迁改造,地名主管部门都保留了原来的老地名。尽管有人建议整合、改名,但地名管理部门坚持地名命名原则:尊重历史,体现特色,好找好记。

地名的稳定是地名的生命,可改可不改的地名坚决不改,使一大批老地名都保留下来。这些保存下来的老地名,是济宁城市的文化基因,即使建筑没有了,但是看到这些老地名,就使我们的城市具有历史感、纵深感、立体感,使我们的城市更有特色,更有个性,这是我们济宁地名的闪光点,是我们应该为之骄傲的。

《济宁中心城区近期重点建设任务(2018-2021年)》提出了“一核引领、两环支撑、三带协同、四城驱动”的中心城区重点建设任务,通过行政区划手段,实施中区、任城两区合并,兖州设区,更加优化了济宁中心城市的地位。济宁城已不是原来意义的济宁城了,出门就会发现济宁城大了,路多了,楼高了、树密了,水清了,灯亮了,人美了。而济宁的称谓也不断变换:伏羲遗墟、尚书故里、任城古郡、亢父名邦、有仁之城、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生态水城、文化圣地等。

济宁城区的地名,是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呈现出千姿百态、绚丽多姿的文化景观。这些不同时期命名的不同名称,可以触摸到这个城市的文脉,勾起人们对自己城市历史的回忆和联想,使我们的城市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