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暑,暑热来袭,如何觅得“清凉”?

2022年07月07日14:29  来源:人民日报经济社会微信公号

7月7日,迎来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小暑,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05度,进入小暑节气。小暑意味着气温持续升高、暑热天气来临。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气候闷热、潮湿。此时,农作物进入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勤除杂草、防治病虫害,并根据长势追肥。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中国农业博物馆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副主任唐志强介绍,《说文解字》里说“暑,热也。”暑字从日,表示天气炎热是太阳造成的;从者,者是煮的初文,以烧煮表示热。小暑表征气候开始炎热,表明的是一种气温变化的趋势,预示着天气将会变得越来越热。

图为国家植物园小暑风光。

小暑湿热,是“出梅”、“入伏”的标志

“从字形上看,暑字表示的是湿热的天气。”中国文字博物馆研究中心主任杨军辉介绍,暑字始见于战国文字。《说文》:“暑,热也。从日者声。”《释名》“暑,煮也。如水煮物也。”从日,表示天气热;者是煮的初文,表声。《段注》:“暑之义主谓湿。热之义主谓燥。”唐志强说,小暑过后,江淮流域的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而北方则进入多雨季节。

图为暑字演绎。(中国文字博物馆供图。)

古人把小暑之后的第一个未日定为“出梅”的日子。出梅,指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的结束。唐志强说,从气象学上来说,“出梅”有几项重要的指标,如梅雨锋系和主要雨带明显移出长江中下游地区,5天之内的雨日在2天以下,各地气温普遍在30℃以上,地面南风的风速显著加大等等。

俗话说“过了小暑便入伏”,小暑节气也是入伏的阶段。此时,天气愈发炎热,为了避免暑热,人们要少出门、伏藏起来,叫“伏日”。唐志强说,在出梅和入伏的天气转化过程中,气温升高,暑热来临,有“小暑过,一日热三分”的说法。南方部分地区高温少雨,进入伏旱期,北方地区则会迎来雨季,“小暑大暑,灌死老鼠”的说法,生动地说明了此一时段降雨量的丰沛。“小暑后北方须注意防涝,南方应注意抗旱。”

小暑高温,是农作物生长、田管黄金期

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高温天气,这样利于光合作用存储能力,自然产量也就会更高。唐志强说,小暑时节光照、雨水、气温的高企,为农作物光合作用、快速生长创造了条件。“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唐志强说,水稻喜高温多湿环境,夏季三伏炎热天气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

“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小暑时节,棉花正处于生长最为旺盛的时期,大部分地区的棉花陆续开花,此时在重施花铃肥的同时,还要及时打杈、整枝、去老叶,以协调植株体内养分分配,增强通风透光,改善群体小气候,减少蕾铃脱落。

小暑时节,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余坊村,百亩荷花次第绽放,农民不误农时,冒着酷暑进行莲子采摘。(刘卿/摄)

对于辛勤的农民来说,暑来伏到,正是“三夏”大忙时节,农田里割稻插秧、中耕除草、灭虫除害、防涝抗旱四项农事尤为急迫。“目前大豆、玉米已进入苗期,也是加强农田管理的黄金时期。”山东东营市东营区东六户村种植大户苏培顺来到田间地头忙活,除虫除草、杀菌施肥,努力确保稳产增收。

“小暑小割,大暑大割。”小暑大暑正是早稻收割之时,也是晚稻栽插期。在长江以南耕种双季稻地区,小暑时节早稻处于灌浆后期,早熟品种大暑前就要成熟收割,收割之后,田地要马上进行耕整地,为晚秧苗施足“送嫁肥”并于大暑立秋的伏天里进行插秧,确保晚稻在寒露时节能够收割。“从小暑到立秋这一段时间,农民既要抢收,又要抢种,被称为‘双抢’。”唐志强说,以前双抢期间,有些农村学校会放农忙假,进城打工的人员也会请假“双抢”。

小暑时节,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井字镇花桥村双季稻种植示范基地,农民驾驶收割机收割早稻。(李建新/摄)

小暑消暑,怎么吃、怎么玩最科学

民间有很多地方有小暑时节“食新”的习俗。在民间,小暑过后人们要尝新米,农民会用新米做好饭,祈求秋后五谷丰登。然后人们开开心心地品尝新酒。有的地方是把新收割的小麦炒熟,然后磨成面粉后用水加糖伴着吃。这种吃法,早在汉代就有,唐宋时期更为普遍。

小暑前后,我国小麦生产区已完成麦收。家家麦满仓的喜悦被伏天的闷热冲淡,加上夏收夏种的劳累,人们精神委顿,食欲不佳,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佳品。人们用新磨的面粉包饺子,或者吃顿新白面做的面条,便有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唐志强说,在炎热夏季身体出汗多,流失了许多营养,可借此机会补充能量。“据考证,伏日吃面习俗出现在三国时期。”

图为伏面。(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供图)

“饭菜品种要多样化,饮食调补以清补为主。”专家提示,小暑天气炎热,在饮食方面要注意饮食清淡,多吃蔬菜瓜果,少吃荤,少吃油炸爆炒的食品。清补能增强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常食用荷叶、土扁豆、薏米、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茄子、苦瓜、芒果、西瓜等新鲜瓜果蔬菜上市,多吃水果也有益防暑补水。

小暑晒伏也是民间盛行的习俗。小暑前后,在南方地区,会把家里的旧衣服、旧书画等拿出来暴晒。唐志强说,这个习俗很有科学道理,小暑前是梅雨季节,家中的衣物纸品等很可能受潮发霉。梅雨季节过后,进入伏天,人们把家中的各种衣物拿出来放在太阳下面晒,经“晒伏”以后的衣物就不会再转潮发霉了。

小暑前后,暑气日盛。《东京梦华录》记载“京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包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这是宋代人的夏季夜生活。今天,驱车到河南开封夜市撸串、喝酸梅汤、吃小吃,仍是中原人入伏后的时尚。

走进国家植物园(北园),依山傍水、绿意绵绵,湖面倒映连绵起伏的山峰,粉嫩的荷花亭亭玉立,玲珑的睡莲掩映其间,虫鸣鸟叫不绝于耳。习习微风吹过,不少人来到这里消暑避夏,心旷神怡、神清气爽。国家植物园提示市民游客出行前及时关注天气情况,随身携带雨具,避免到山区泥泞等区域参观游览,在湖区周边游玩保持秩序,注意人身安全。

防暑生活小贴士

01

多喝白开水,并且要定时饮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口渴后不宜狂饮。应少喝果汁、汽水等饮料,其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和电解质,喝多了会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

02

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午睡时间过长,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脑内血流量相对减少会减慢代谢过程,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03

忌“受热后快速冷却”。炎夏,人们外出或劳动归来,喜欢不是开足电扇,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

04

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使用空调室内外温差不超过5℃为宜,即使天气再热,空调室内温度也不宜到24℃以下。

05

生活起居要规律,不经常熬夜,保证充分的睡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扇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