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沂山样本

2020年10月26日17:23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谭佃贵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深秋时节,行走在沂山风景区的阡陌田野间,但见年丰时稔,仓箱可期。

登上境内国家5A 级旅游景区——沂山,层峦叠嶂,仿佛置身画中,“鲁中仙山”美誉实至名归。

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的同时,这个总面积1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万亩的山区农业发展却遇到了瓶颈:长期以来的分散式经营造成土地资源低效,与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矛盾日益突出。沂山风景区党工委经过一番“望闻问切”,一件件亟待“销号”的问题摆在面前:地谁来种、怎么种?乡村谁来治理、怎么治理?农民向哪转、怎么转?农村集体经济和特色优势产业如何发展、怎么增收?——面对乡村振兴大考,沂山正在对“乡村振兴”路径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梳理与考量。

围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沂山强力推进“资产、土地、旅游、劳务、置业”五大合作,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今年1—9月份,行政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0个,毛窝村等3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消除,一幅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幸福画卷越绘越清晰。

战略构图,从“腾笼换鸟”开始

——“龙头企业+土地流转”模式,激发乡村生机活力

旅游业是沂山的招牌产业,农业则是主导产业。苹果、板栗、核桃、蚂蚱……蔬果遍地,农业品类十分丰富。

然而,单一分散式的种植经营让沂山农产品面临叫好不叫卖的境地,此外,传统产业面积较大、效益较低与特色产业效益较高、规模较小之间也存在矛盾。

如何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和战略期,化农业短板为“跳板”,推动农业产业加快崛起?

发展村集体经济,招引产业项目是关键。

以毛窝村为例,该村原为集体经济“空壳村”,年轻人口大量外流,亦存在着一定的土地抛荒现象。今年借助北影·沂山云田谷项目落户的有利时机,该村以每亩500—600元的价格流转村民手中土地194亩,全部转租给该项目用于规模经营。该项目每年付给村里1.94万元的服务费,结束了村集体经济为“零”的历史,成功消除了这一“空壳村”。

乡村千差万别,振兴决不能千篇一律,在实践过程中,沂山尤其认同这一点。

今年以来,沂山风景区用新思路统筹谋划,用新举措科学推进,借助“龙头企业+土地流转”模式,鼓励村级组织依法流转农户承包土地,以股份合作形式转租给农业企业进行规模经营、连片开发,提高土地效益,增加集体收入。目前,沂山风景区累计流转土地6600余亩,引进落户沂荷万头奶牛牧场、北影·沂山云田谷、永硕农业等8个现代农业项目,累计增加村集体收入60余万元。

“通过土地流转,一方面可以解决目前农村粗放经营、农业生产率低下以及撂荒等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设施化,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沂山风景区党工委书记夏树英说。

基础夯固 从产业挖潜深入

——“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土地流转虽然腾出了发展空间,但发展产业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必须立足自身优势、着眼全局,构建起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的结构化机制体系,才能真正打响属于沂山的农业品牌。”夏树英说。

思路在探索中明晰。沂山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抓住全县大力支持建设“两村两园两主体”这一契机,大力推行“农业+”发展新模式,在东部区域突出抓好以沂荷万头奶牛牧场、永硕生态农业、茂禾特色农业和北影·沂山云田谷等四大特色农业基地为主体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打造集养殖业、种植业和旅游业于一体的农旅融合发展综合体。在西部区域突出发展以伏峪蚂蚱养殖示范园、沂山御品茶园和中华蜜蜂科技示范园为代表的特色种植和养殖业,深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我们村原来是省定贫困村,自从建设伏峪蚂蚱养殖示范园后,大力发展蚂蚱养殖产业,2019年,全村仅蚂蚱养殖产业收入就达360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6万元,共带动23户贫困户增收致富。”谈起村里变化,沂山风景区伏峪村党总支部书记王俊利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伏峪村的变化是沂山风景区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强村富民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沂山风景区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蚂蚱、山楂、甜桃等特色农业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目前,全区蚂蚱产量达到80吨、山楂2700亩、甜桃1400余亩。石砬一带以山楂产业为依托,组建山楂专业种植合作社,6个自然村联合抱团发展,并争取上级资金300余万元,正在建设一座1000吨的冷风库,用于山楂存储销售,进一步引导周边群众扩大种植规模,实现山楂产业发展、村集体增收“双赢”目标。

此外,沂山风景区还结合实际、因村施策,由党支部牵头,大力实施“一村一合作社”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抱团发展、乘船出海,激发农民创业活力。于家旺村党支部按照“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成立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临近景区的上寺院村、板峪村等则利用良好区位和生态优势,成立旅游合作社,发展民宿、农家乐、田园采摘等乡村旅游项目。

“今年应对疫情冲击,合作社外延的电商等平台成为了扩大农产品销量、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利器。”夏树英说,目前,全区新建金山物业、大关沙壤地、于家旺肉牛、泥沟瓜菜等村级合作社12家,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利器”。

精神升华,从“神经末梢”激活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发挥第一书记优势,加速民生改善,增强村级发展活力

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道路上,沂山风景区还积极借助驻村第一书记优势资源,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引路”“增力”“鼓劲”。

大关村借助市电信公司驻村第一书记资源,成立沙壤地农产品旅游开发合作社,利用全市电信公司拥有70余万积分用户兑换平台的优势,帮助销售本地蜂蜜、玉竹、丹参等土特产品,累计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今年,大关村在争取扶贫资金110万元基础上,又争取第一书记配套资金15万元,建成一座500吨冷风库,待运营后,初期预计每年可增加10万元以上。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

土地流转、产业振兴给农村带来多大的变化?沂山用不平凡的笔触生动地勾勒出了答案。

今年以来,沂山依托全县开展的“绿满城乡、秀美临朐”专项行动,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频频发力,以村庄景区化创建为抓手,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紧紧扭住垃圾清运、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全域打造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空气常新的镇域“大花园”。

毕家砚峪村第一书记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争取资金5万元,发动党员、村民参加全村环境整治工作,重点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现状。现已打造村级公园节点2处,主干道路两侧栽植流苏、木槿1800棵,房前屋后栽植四季菊、月季10600棵,种植草皮1100㎡,喷涂墙面30000㎡,安装路灯45盏,硬化村内街道1200㎡,使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提升。

王家庄子村抓住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契机,由党支部牵头成立汶水物业管理中心,聘用周边群众20余人,提供道路卫生管护、小区卫生清理等服务,有效改善镇区环境卫生面貌,打造偏远山区的红色物业品牌。

在沂山的广袤乡村,一排排崭新的新农居鳞次栉比,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迎面而来。触目所及,现代化农业流水线折射着沂山农业发展“新经济”的概念,一幅幅丰收的田园剪影掣画出了沂山乡村振兴的“富春山居图”!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谭佃贵 通讯员 刘明志 刘瑞华 刘明银 报道)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