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夜经济”由来已久,古运河畔曾如此热闹

2019年10月14日19:02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作者:马辉

一座城市的繁华,往往与经济和交易有关,而济宁这么一座靠着运河成长起来的城市,自然各式各样的故事少不了。

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后,济宁就成了“河渠要害”之地,201公里的运河航道穿行而过。所以,历史上称济宁为“南控江淮,北接京畿”“闭则锁钥,启则通关”,鉴于此,元明清三代均把济宁作为治河管理中心,重臣驻节,百官聚集,并不惜耗费巨资全力经营。作为当年运输动脉的运河,养育了济宁这方热土,也繁荣了济宁的经济。

如果让我们站在太白楼路旁的老运河旁,将时光回转200年,待到夜晚,运河如玉带般蜿蜒流淌在城市中央,夜行的航船如点点星火,轻盈向前,两岸的街巷则灯火通明,喧闹无比,好不热闹。

有各种需求,就有大市场

说起济宁的夜经济的前世,就得从济宁的老城说起。济宁老城是由古任国城演变而来,在清康熙、乾隆年间到达鼎盛时期,那时的南门叫做宣阜门,匾题“野入青徐”;北门名宗翰门,匾题“云联海岱”;东门名绥华门,匾题“邹鲁接壤”;西门名萃城门,匾题“获麟古道”,又易“湖山毓秀”。要说当时老济宁的城池有多大,咱就说说外郭(照大一点说),“周三十二里有奇”,如果打车的话,绕着城转一圈,也就不到20块钱。

要说济宁最兴盛的时期,那还是应该是清朝,到了夜晚,最热闹的地方应该有三个,一个是沿河的街巷,一个是小土山,另一个是各个外地会馆。

首先,咱们先说说临运河而建的老街巷,经过岁月的洗礼,时至今日,那些街巷的名字,还依稀透着当年的记忆:竹竿巷、纸坊街、税务街、宣阜巷……说起老济宁的夜经济,那都是围绕古运河展开的,河里往来的船只,夜泊济宁,除了交易,也有被这里的夜晚所吸引的成分。这里是江北最繁忙的河港,北方最大的货物集散中心。“河道帆樯如林,两岸货堆如山;车马临四达之衢,尚贾集五都之市;商贾之踵接而辐辏者亦不下数万家……”这正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夜经济最关键的元素有哪些呢?一是有人,第二是有闲,第三是有钱。在老济宁,那些在此交易、打尖的商人很多都符合,这将是一个多么大的基数。

往来南北的商人顺着这条运河奔波,济宁是必经之路,商人云集是毋庸置疑。其次,这些商人能够走运河,设想起来也都是多金的主;再次,在济宁休整,要么是与官家有什么程序要走,要么是在这里等待交易,要么就是河上艰辛走了一半了,在济宁城好生休整一下,那这就是说的有时间了。

用大数据思维来分析,这就是用户需求啊,其间就暗藏了许许多多的商机。尤其是晚上,大白天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到了晚上也就迎来了属于娱乐的时间了。“杯酒平分苍岱色,席间遥控大河流”。大晚上的,各种会馆是老乡们喝酒饮茶,共叙乡情,互通有无的地方;各色融汇南北风味的餐饮店,则是大家大快朵颐的地方;像北京天桥般的小土山(现在的人民公园),就聚集了大量的手艺人,供人们消遣娱乐。

各色会馆,找寻家乡的味道

夜晚的喧嚣,首先要说说各色会馆。操着不同口音的人们聚集于此,在异乡的土地上,吃着家乡的饭菜,听着亲切的乡音,找寻属于家乡的味道与感觉。

自古迄今,会馆一直是某一区域内的同乡或同业者,在外地为保护本团体利益而设立的工商行帮机构,是为本团体成员联络情感、互通信息、互助互利的场所。会馆设立的条件,应当在商业繁荣、交通便利、经营条件好、具有收益潜力,同乡同业者又比较集中的城镇。当年济宁城区具备这样的客观条件,计设有九个省的八处会馆,并且都颇具规模,为省内其他城市所不及。

明清两代济宁城区的会馆,汇集了各省大批商帮,其中不少人落户济宁,世代经营,他们不仅融入当地社会,同时仍然与原籍保持联系,继续遵守家乡的风俗习惯。这样,各省经营商业的方式和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济宁的商业内涵,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文化交流,对鲁西南地区城乡经济繁荣,也应该起到了相当有力的推动作用。很多异乡人也借助会馆,为同乡服务,也将济宁视为第二故乡。

会馆大都是庙馆结合的建筑,规模较大者如济宁的浙江会馆,其布局依次排列着门前照壁、石狮、旗杆、山门、舞楼(戏楼、万年台)、拜殿(前殿)、正殿(上殿)。在这一中轴线两侧配建厢房和跨院、偏房等建筑。应该看到会馆的局部构造,因不同省域的风俗、文化、信仰、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差异,其风格明显不同。例如:晋、陕、豫、皖、苏、浙诸省正殿内供奉关羽。鄂、湘两省则供奉大禹,因而,其会馆又名“禹王宫”,济宁的湖南会馆即是如此。江西籍的商帮恪守原籍风俗,奉祀东晋时期的道士许逊,其会馆名为“万寿宫”。船帮的会馆多称为“杨泗庙”。这诸多差异恰好可以发挥传播不同区域文化,促进相互交流的作用。

清代同治年间之前,我国大部分城镇还没有专设的戏园,城乡戏剧演出多在会馆与庙宇的戏楼上,或在随坡就势的土台上,或临时用四轮木车,上铺木板搭建简易戏台,甚至落地围场。因此,城镇会馆的戏楼是人们娱乐关注的焦点。当年济宁城区浙江会馆和安徽会馆的戏楼,即是大众经常议论的场所。会馆建筑戏楼的惯例,是把戏楼倒座,台口面对殿堂,用以酬神。背面正对会馆大门,因而戏楼台基要设通道门,由此进入殿堂院,院场两侧建回廊或厢房,为人们看戏而设置。这样就围合成了“四合院”,即所谓“聚人气而敛”,象征“财源聚集”。戏楼是由台基、台板、台柱、楼顶天花(藻井),后厢房(艺人化妆处)组成,因是观戏者众目所归的地方,建筑装饰华丽,流光溢彩。

人们常说“戏场小天地,天地大戏台”,即把戏剧看成是一个浓缩了世态的空间。这样,会馆戏楼上的戏剧演出,明是酬神,实际是娱人、育人,起着警世、醒世、喻世的教化作用,可以此来增强同乡、同业之间的凝聚力。同时,通过看戏又能和会馆所在地邻里友朋联络情感,敦睦和众,利于商业经营,开拓业务,一举两得。

来到小土山,就图一个热闹

另外,作为老济宁娱乐界的发源之地,小土山值得一提。小土山位于济宁旧城东南城墙脚下,这是当年疏浚运河时挖土堆成的大土堆,这里是济宁传统的公共游乐园,在鲁西南远近闻名,其行业之众,喧嚷之盛,毫不亚于北京天桥和南京夫子庙。

在面积达60多亩的地面上,建有“逢春”“书带草亭”“长春”“同乐舞台”四个戏院;十几家茶馆里几乎都设有书场,其中“四海春”“玉仙亭”两个茶馆,则标榜“以武会友”,经常组织武术表演,供人观赏。书场除了进入茶馆之外,还有搭棚招租的,也有本钱较强的名家自己立棚的。

曲种繁多,有大鼓、扬琴、渔鼓、评词、渔鼓坠、山东落子、木板小鼓、岭儿调、等十余种,至于相声、戏法、山东快书等,也只能撂地摊、拉场子了。三教九流各种下层行业会聚于小土山,唱卖估衣、熬膏药、修表、拔牙、焊锡壶、补锅、算命、指画、摆棋局等,吆五喝六,人声鼎沸。

这里百业汇聚,琳琅满目,最实惠的还是饮食业。小土山的饮食大部分是小吃,摊棚拥挤,小贩穿梭,香气四溢,令人馋涎欲滴。要说这摊棚里的小吃,有馓子、麻花、锅贴、菜盒子、火烧、蒸煎包、酸辣汤、豆腐脑、牛杂肝汤、羊肉汤等,另外还有很多喝酒搭配的花生仁、干蚕豆、芝麻糕、兰花豆、鲜青果、老莲蓬、炒螺丝,则随处可见了。济宁小土山席棚、布幔摩肩接踵,待到夜晚也是好不热闹,可谓是凝聚了济宁数百年风情。

客商往来,不分昼夜

济宁商业在当时繁荣到什么状况呢?用当时的一句话说:“百物聚处,客商往来,南北通衢,不分昼夜。”明代朱德润则在诗中描述到:“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这也反映出济宁白天黑夜商业兴旺的情景。而济宁在清朝有多少人口呢?据统计道光年间,济宁的人口达到了20万之多。

商业的繁荣带来了手工业的发展。济宁是明清时代运河沿岸全国著名的手工业发达城市之一。手工业行业主要有酿造、皮革、竹器、铜器、榨油等17个行业之多,可谓门类齐全,行业繁多,扩散广、影响大,素有数百成千的各色匠人之说。在手工业集中的地方,便以此命名街巷,如竹竿巷、扁担街、打铜巷等。

因为手工业的发展,也带来了餐饮服务业的繁荣。玉堂酱菜、兰芳斋高点,驰名大江南北,经过吸纳南方口味,而进行改革后,独具湖鲜风味的济宁菜也享誉省内外。还要提及的是当时济宁茶馆星罗棋布,大街小巷举目可见,尤其是商业闹市区,茶楼更是一间接着一间,很多人围坐在茶馆里,聊天说话,打发时光,互通信息。当时的茶馆有鱼贩茶馆、豆芽茶馆、清唱茶馆、官事茶馆等,说明当时喝茶习俗就盛行。

当年老运河的码头在大闸口,过往的商船都在这里靠岸,在靠河的街巷里面,最有名气的莫过于竹竿巷了,当时的竹竿巷可谓是家家户户都做生意,一条长长的巷子里,每家都会灯火通明地忙到凌晨12点多,许多商户还会在夜晚来上一份夜宵,当时,每天晚上还会有一个敲着梆子、挨家挨户叫卖的小贩。后来,在竹竿巷的街里,还有一家浴池,名为大观园,很多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晚上到这里,在热气腾腾的池子里泡上一泡,让江南搓澡的师傅给彻头彻脚地清理一遍,最后躺在床上,喝上一壶茶,聊上半宿天。

穿过城市中这些熟悉的古老街巷,仿佛打开了一部历史书卷,阅读着古运河留下的繁华烙印,数百年转瞬即逝的日月光辉下,济宁城的运河文化便在这些老街巷里,繁衍生息,历久弥新。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